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荒漠煤城变绿洲:内蒙古沙漠交汇处的“人工蜃楼”

2014年06月12日 11: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乌海6月12日电 题:煤城变绿洲:沙漠交汇处的“人工蜃楼”

  作者:乌瑶

  6月的乌兰布和沙漠,又热又晒。站在光秃秃沙丘上,越过黄河眺望对岸,在黄沙弥漫中可见水之遥栋栋白色高楼林立、蜒蜒绿茵映衬,俨然一座海市蜃楼。这里,是内蒙古乌海市。

  作为内蒙古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其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1976年建市。乌海位于黄河上游,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内蒙古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

  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乌海从人迹罕至到总人口约55万,从一片荒漠到“黄河明珠”。只要在乌海居住十年以上,都会感慨这巨大的城市变化,以及付出的辛劳。

  乌海林业局绿化办副主任刘生勇是85年扎根乌海的。“当年整个城区只有五、六条马路,其他地方全是沙漠。”当地人乔杉指着海勃湾新区告诉记者:“我小的时候走到这里都没路了,看看现在,变化多大。”

  绿化是城市改造的重头戏。当地政府也以“在荒漠中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为发展战略,全市目前有林地面积达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8%提升至现在的17.5%,区绿化覆盖面也达到了40.8%。

  行走在乌海城区,所见即是绿,随便走十余分钟就可以看到规模不小的公园绿地。据乌海林业局提供数据显示,仅2013年绿化投入就超过23亿元。“我们这里种树难,而且成本很高,不少苗木都是终生滴灌,每棵树下都埋着管子。做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刘生勇动情地说。

  “我们这里的绿化工作是由易到难,先从简单的地方开始,然后逐步推进。因为城市面积小,建设过程也是以精品打造为主旨,一步一步来。”刘生勇向记者介绍经验。

  乌海市总面积的2/3是山区丘陵。以城区边的甘德尔山为例。这是一座石头山,绿化先从山脚下开始,逐步向上蔓延。因为山高水不去,特地建三级水泵引黄河水,目前光滴灌管就铺设近300公里。

  乌海是煤之城,据统计目前煤矿企业51家,生产或在建的27家。就矿区治理政府也下了大力气。这里有20多万亩的矿区,当地以“因地制宜、尊重科学、以绿为主”为原则,制定采空区、沉陷区、棚户区中长期生态恢复治理规划,目前已完成恢复治理面积4800余亩。

  对于当初的老工业和污染产业,当地政府也不避讳,在有的老厂区基础上翻修改造建立“厂区博物馆”,留下乌海当年的回忆。

  即使是这样的治理力度,大风天时乌海也会漫起黄沙。“三面沙漠,这是自然原因。”当地百姓也很理解。

  “乌海烩酸菜”是当地一绝:腌好的白菜、粉条、土豆、猪肉等炖成一锅。“我们小时候到了冬天几乎天天都吃烩菜,因为除了土豆白菜就没别的了。现在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

  乌海还利用当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发展起葡萄、苁蓉、花卉、育苗及生态旅游等林沙产业,不仅有效益,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据当地政府提供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仅葡萄的种植面积就达到2.8万亩。

  不仅如此,全市在城市南侧还建有40平方公里的水源涵养区,保证当地用水。市里及周边还引入黄河水蓄起了湖,大大小小有近40个。“形成了小的生态圈,就有雨了。生态就会越来越好,当然,这得慢慢来。”刘生勇说起未来很有信心。

  乌海是中国认定的31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产业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面对的重大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观察近几年乌海的经济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煤焦化和氯碱化工基地、加快葡萄、无公害蔬菜等绿色农产品基地、文化旅游产业都赫然在列。

  “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条件,转型发展必须正视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诸多比较优势,切实从资源采掘、加工、转化各个环节,追求现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竭力延长现有资源服务年限。”乌海市市长侯凤岐在谈及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时提出如上表述。

  按照政府规划,乌海的发展方向是由专业化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变,几十年后的这里将成为沿黄生态文化景观金岸。在规划中清楚地描述出2030年的愿景:“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07万人左右,乌海市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51平方公里以内,合理引导人口向滨水地带集聚,建设滨水生态园林城市。”(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