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个钱学森地方基金会挂牌 致力改善沙区生态环境

2014年08月08日 2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8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甘肃省钱学森沙草产业基金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8日在兰州召开。作为中国首个以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地方公益性基金会,旨在致力于发展沙草产业,推动沙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甘肃省民政厅官员和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当日共同为其授牌。

  由甘肃省钱学森沙草产业基金会、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和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沙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来自中国工程院、中科院、国家林业局、兰州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30余名专家学者,就中国荒漠化治理和沙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钱学森的名字冠名地方一个民间社团组织,据我所知,这是第一家。”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说,钱学森“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理论”诞生后的30年间,特别是沙产业、草产业的思想,在西部沙区和干旱草原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突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沙区和干旱草原区新兴的产业。

  早在1984年,中国科技界泰斗钱学森提出“沙产业”设想,即在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利用缺水而光热条件得天独厚的特点,提出追寻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好产业的理论。

  作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钱永刚表示,土地荒漠化和草原退化是生态建设的世界性难题,被誉为“地球的癌症”。不少国家和地区面对大自然的这个挑战,至今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而中国科技工作者总结生态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到了治理土地荒漠化和草原退化的办法。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主任胡培兴表示,防治荒漠化需要三道思路:对新疆胡杨等现有荒漠植物要纳入第一位的保护范围,决不允许出现“这边造林,那边毁林”的现象;建立防沙治沙平台;对现有沙化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胡培兴表示,“多占光,少用水”的战略在发展沙产业中是大有可为,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之中国农业目前面临的一系列紧迫问题,解决粮食问题必须转向荒漠经济,因此要大力发展沙区特色资源,发展沙草产业。(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