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细数天堂杭州:旧城存古韵 今时添新貌

2014年12月30日 18: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细数天堂杭州:旧城存古韵今时添新貌
大运河庙会旗袍秀 吴洪 摄
由老厂房改造的博物馆 吴洪 摄

  中新网杭州12月30日电( 吴洪 臧涵)今年金秋十月,在屹立两千多年的浙江杭州运河拱宸桥上,旌旗飞舞。彩船嬉歌行、非遗集市等旧时民俗重现,俨然一幅运河上的“清明上河图”。这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庙会首次亮相,古韵与新意播撒在整座杭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每一个时代变迁都给杭州留下独特的标签:良渚时期的丝织物、明清老字号美食、建国初工业建筑遗留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车。

  细细数过,这些杭城的老底子仍在现代焕发着新生,从衣、食、住、行间融进杭城人的生活。

  衣:古老丝绸“新穿”混搭现代元素

  在杭州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丝绸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

  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揭示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减少,加之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传统的丝绸行业面临转型困境。

  在市场倒逼之下,不少杭丝企业涌现奇思妙想: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提高丝绸附加值。

  近些年,数码印花这一新技术成为加工丝绸的“新宠”。玥琪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万力华将这一技术用在了丝绸旗袍的制作上,“数码印花丝绸生产打样快,图样可多样化,生产方式更加灵活。”

  科技给丝绸带来了红利,文化同样给它带来了较高的附加值。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就着眼于丝绸的艺术品属性,注重挖掘丝绸的文化内涵。

  偶然一次,万事利一位设计师看到一个传说,说的是古代苏氏丈夫外出做官几年未归,苏氏就在手绢上写了一首诗,丈夫看到之后非常感动。后人称之为“回文诗”,意思是无论从哪个方向哪个字开始读都是一首诗。

  这个设计师由此有了灵感,把这首诗作为素材用在丝绸围巾上,打造了“最情书”系列丝巾。“文艺范”的丝绸产品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逐渐走俏。

  这仅是丝绸衣饰在创新之路上的一个小故事,类似这样的创新案例并不少见。

  对丝绸工艺情有独钟的著名美籍华裔导演、制片人高寒说,杭州,这座复古而又前卫的城市,吸引着所有对中华传统国粹怀着热忱的人们。

  食:百年老店“新吃”搭载网络快车

  服饰常是女性最爱的话题,老字号的吃品却人人皆宜。

  提起杭州的老字号,“楼外楼、知味观、奎元馆……”顺口溜一样的词,会非常自然地从老杭州人的口中蹦出来。一个老字号的出现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他们或者还带着美丽传说,流淌在这座历史古城的血脉里。

  但随着快餐时代和多样化消费到来,老一代人虽对老字号感情颇深,但年轻人却更偏爱洋快餐,或者韩国料理、东南亚菜等新鲜餐饮,这使得老字号一度遇冷。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老字号也在传统菜的基础上研发新菜式,并搭乘网络的“快车”谋发展。

  素有“知味停车、闻香下马”雅称的百年名店“知味观”,在原来的八大传统菜肴的底子上,研发出雪梨火方、椒麻藕夹、龙井问茶等20多个“新花样”,并通过中国美食节等活动重振名声。

  另一老字号杭州酒家也推出创意菜“闷骚南瓜”。它是红遍杭州的甜点面包诱惑的创新版,芝士涂表面南瓜泥做内馅,一口下去能吃出多层次的口感,推出后受到众多年轻人追捧。

  其他一些老字号如采芝斋则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商机,利用wifi把店面介绍、优惠促销推送到顾客的手机上。

  “老菜式有新花样,优惠券也很吸引人”,每逢聚会,很多90后“吃货”先拿起的不是筷子而是手机,他们根据网友评价点菜,吃完还在微博、朋友圈晒美食。

  在杭州,百年老店并不老态龙钟,而是乐意与时代接轨。老字号创新传统菜肴,搭载网络快车,很快成为年轻人舌尖上的最爱。

  住:工业建筑“新颜”沉淀城市记忆

  作为江南富庶之府,除了坐拥诸多老字号吃品,民族工商业也曾在此发展蓬勃。

  时移世易,杭州城市定位发生变化,工业逐渐郊区化。一度辉煌的工业建筑却成为现代城市的“伤疤”,何去何从成为难题。

  “这些工业建设,具有历史学、建筑学和审美价值。”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江凯达认为,在保护中适当改造更能完整地保留“老杭州”的韵味。

  声名鹊起的运河博物馆群就是从老厂房老仓库改造而来的,现在形成了以刀剪剑、伞、扇、工美展示为主题,集收藏、展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群,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杭州拱墅区的杭丝联166创意产业园区,也是一座由前苏联设计师设计的老厂房。

  现在,园区内“旧”资源已被“新”用,改造成为LOFT写字楼。新与旧的冲击感吸引了60余家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创意类企业。

  “从历史的记忆里寻找新灵感。”较早搬进该园的杭州黑曜石展示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义欣认为,老工厂改造的创意园适合文创事业驻扎。

  在杭州,像这样从工业遗存华丽转身成为创业园区的还有很多,比如西溪创意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元谷创意园等等数不胜数。

  “工业建筑遗产留存着杭城的生命信息和‘活化基因’。”杭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刘晓东说,在一些城市热衷“拆旧建新”时,杭城的决策者们较早地体悟到它的价值:科学保护“城市记忆”就是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行:绿色出行成城市街头新景

  工业建筑遗产是杭州凝固的城市记忆,交通工具则是杭州街头流动的景象。

  最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当属公交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拖着两根“辫子”的无轨电车曾在杭州公共交通中起着主导作用,还让不少乘客萌生了电车情节。

  随着时代发展,不少城市早已淘汰电车,杭州为了守护住这份城市记忆,不仅将电车保留下来,而对其进行了“绿色”改造。

  2013年,电车K155路重新开通,其因形似英文kiss而被称为“杭州最浪漫线路”电车。新电车采用接触网和蓄电池相结合的供电方式,不仅不会像以前那样怕“脱辫”,而且更加绿色环保。

  “普通柴油公交车所排放的CO、HC污染物占到整个机动车排放的48%和74%,而电车为0排放。”杭州公交集团副总经理卢智宏说。

  杭州编织的绿色出行网远不止于此。2008年,杭州在国内城市中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有效缓解了市民及中外游客对汽车出行的依赖。

  现在,杭州城市限牌后,纯电动微公交又成为继公共自行车后又一张新名片。微公交外观和Smart很像,以短期时租为主。租车人只要出示驾驶证,签订租车合同,就可以出发了。

  杭州的微公交分时租赁系统被专家称为城市交通的革命。对于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微公交污染少的特点更让其备受追捧。

  环保新电车、公共自行车、纯电动微公交……这些“绿色”交通工具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他们不仅是城市减排的“功臣”,也是不少游客到杭州都想体验一把的新鲜事。

  现如今,不论是在杭城生活的百姓,还是来杭城旅游的游客,都能从这古老的传统绸缎、老字号美食、工业遗迹和传统电车,探寻到杭城悠久深厚的历史,同时感受她因创新衍生而来的生命力。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提到。

  杭州正是如此实践的,正如众多来过杭州的游人们常说的:“杭州,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