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外并购风潮渐起 浙江制造抄“洋路”转型突围

2015年03月20日 15: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3月20日电(倪晨琪 王逸飞)刚刚过去的2月份,浙江温州人吴小晖“治下”的安邦保险,成为了出手最“土豪”的企业之一。

  除夕前两天,安邦连续收购荷兰VIVAT保险和韩国东洋人寿,共动用约210亿元人民币,后者是安邦保险在5个月内的第五次海外出手。“外界认为我们近期不停地在收购,好像很着急,其实我们不急,安邦的战略是要造全球性公司。”吴小晖的话,如今代表着一众中国企业的志向。

  从对外投资方面看,从2002年到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增长近40倍,成为美国、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而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活跃的海外并购投资将助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渐成为中国经济新亮点。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起风

  “现在海外并购的项目愈来愈多,一直在全国各地出差,3月初在上海、杭州,这个月下个星期去德国,4月底再回来,一般是一个半月回来一次。我们做的是比较大的并购,这两年平均数量相当于之前十年的总数量。”杭州运河边,毕马威中国总监王炜向中新网记者讲述他的繁忙日程。

  毕马威(KPMG),一家网络遍布全球的专业服务机构,专门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服务,也是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在王炜看来,2010年以后海外并购开始起势。2013、2014年,渐渐进入了高潮阶段。

  “以德国市场为例,2010年前四五年,国内去德国并购30个左右。2010年后到现在就有100多起,这两年每年并购数量在30起。”王炜举例到。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4中国地区企业并购回顾与2015年前瞻》显示,去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数量达272宗,较2013年的200宗增长了36%。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仍达569亿美元,仅次于2012年66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

  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继续领先国有企业,其中国有企业一如既往的将投资重点置于工业、资源和能源行业。民营企业则更积极的寻找科技和品牌并将其带回中国市场。

  “这几年一个明显现象,民企并购标的越来越多,单笔并购额度越来越大。其中原因两方面,一是企业后续整合能力提高,二是购买的资产质量大大提升。”王炜分析。

  从目前中国的并购现象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结构正处转型阶段,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多涉及新兴产业,主要方向包括新能源、TMT和文化产业三大类别。而海外并购多看重科研、专利、品牌等。

  “美国82%是海外并购,而中国2013年932亿美元的并购中只有一半是海外并购。预计5年以后,中国海外并购,将会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一大批上市公司已经在做准备,欧交所也已经为中国的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大批高新企业。”前海梧桐并购基金总裁谢文利向中新网记者表示。

  谢文利指出,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含量其实并不高,海外收购就显得很重要,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医药类。如2009年联想弘毅入股通用,2012年通用再兴起,联想弘毅获得大发展。专业眼光和差异化竞争力是企业并购存活之道。

  浙企花钱买时间借道突围

  2014年9月,宝马推出的价格近200万i系列电动车,登陆中国短短几天,就宣布销售告罄,在世界市场大有力压特斯拉之势。

  但对宝马i系列热捧的人可能还不知道,这款电动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管理系统全部来自一家成立仅有10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宁波均胜电子。

  宁波上市企业均胜电子,一家由破产重整企业转型为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在2012年实现对德国普瑞100%控股、成为首家海外资产为主的A股公司,近年在海外并购上表现愈发活跃。

  12月16日,均胜电子推出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拟定增11.28亿元,其中6.89亿元收购德国又一高端汽车零部件企业QuinGmbH100%股权。而去年稍早,均胜电子还以1.19亿元全资收购工业机器人制造商IMA股权。

  王炜对此指出,就德国市场而言,130多个案例里面,65%是江浙企业,而其中浙江比例更高,占比35%左右。浙江企业扮演了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产业升级方面一个排头兵作用。均胜电子、卧龙股份都是成功案例。

  浙江企业这两年“出海”之风确实愈发强劲。

  据浙江省商务厅统计,去年前三季度浙企实际对外投资额达29.4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其中上市公司成为其中主力力量。

  而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第四季度以来,已有超过10家浙江上市公司在“走出去”上相继取得进展,涉交易总额超55亿元人民币。

  华策影视去年就完成了走出去的“三级跳”:去年12月,其全球化战略基地——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在杭州开工;次日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签下战略合作,拿到40亿发展国际业务的资金支持;18日,其斥资3.23亿元投资韩国电影巨头NEW的过户手续完成,成中国文化产业海外收购的最大手笔。

  在传统产业领域,浙江上市公司在“走出去”上表现同样积极。

  去年,上峰水泥全资子公司浙江上峰建材,拟与吉尔吉斯ZETH国际共同出资在吉尔吉斯设立合资公司,并投资7亿元建设水泥生产线;水晶光电1.2亿元收购上游企业日本光驰20.38%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美都能源以1.41亿美元收购美国Manti油田区块……

  “浙江制造业还是有很好基础,但应该承认很多还是处在产业比较低端,产品比较简单,利润率不高,客户群体也是中低端。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开拓市场,时间成本很高。海外并购可以说是花钱买时间。”王炜说。

  王炜表示,国外上百年的技术积累与客户经验,买下来虽然不能一下子吸收消化,但在简单的配件、模块,我们从技术上吸收还是非常快,对核心竞争力提高还是有帮助的。

  “这条路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去走。去获得高端的制造业资源,对浙江的民营制造业大省意义非常重大。”王炜说到。

  谋道“战略”锻造内生动力

  纵观全球知名大企业,一个三星相当于1/6个韩国,并购是其主要能量;苹果很多技术是并购而来,收购的公司不下于200家;迪斯尼是全球著名的文化产业公司,而其并购战略堪称完美;全球并购之王——思科的触角更是涉及除华为以外的所有地区的科技公司。

  再看中国企业的并购大浪,虽说是浪头正劲,但亦有很多被“拍死”在这片沙滩上。如中国矿企海外并购超9成失败;万向集团斥资1.492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而复产却一再拖延。

  王炜根据自身经历对此指出,很多德国家族企业卖的话,可能先考虑德国本土及欧美其他国家的,而不是跟中国投资者合作。这个需要做很多工作,中国企业虽然在那边比较活跃,但在整体并购市场中占很小的比例,远远没有到卖空德国、欧洲的地步。

  “民企的钱是很辛苦赚出来的。但是表现过于谨慎是主流,总想着能不能便宜再便宜。个人觉得机会出现该抓住是需要抓住的,今后几年可能就没有合适机会出现了。”王炜说到。

  前海梧桐并购基金董事总经理、长三角地区负责人杨波对此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两个地区两个企业在文化融合、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会遇到摩擦。首先应该清楚规则与当地法律等。同时,不应该单单是买资产或买业务,而更应该注重“资产包”这个概念,注重后续的持续投入。

  “海外企业很重视知识体系的沉淀,特别注重细节。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与投资经过30年发展已取得不少成就,但是在思想观念上还要转变,在看清自己的基础上,做好准备,谋划战略,真正消化和吸收海外的优质资产,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杨波说到。

  “并购是与时俱进的手段,但根据美国并购经历,中国刚开始的并购潮中90%的企业可能会死掉。大浪淘沙后只有那些懂得趋势,不会头脑发热的真正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才会活下来。”谢文利对并购市场大胆预测。(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