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政府“轻身”为民“减权”兴业

2016年01月22日 17: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1月22日电 (见习记者 李苑露)1月13日,由浙江省长李强,向全省人民发网络公开信公开征求的浙江“201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投票结束,共有18万余人参与投票,并在浙江人民的“圈子”中引起了热议。

  从2014年开始,李强就开始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连发三封“公开信”,俯身为民谋实事。

  专家表示,省长的三封信,体现了浙江政府躬身倾听民众心声的一种服务姿态。这种服务姿态,使民众与政府互动之势蔓延扩大,通过简政放权,广开言路得到更好的展现。

  布政不易,施政更难。一向作为改革先锋的浙江,简政放权正处于进行式。在这片土地上,通过删繁就简,打破固有体制的藩篱,让政治、社会在无形中转变。

  围绕四张清单一张网,浙江政府砥砺前行,让百姓切身感受办事的便利,让经济在改革中汲取活力,让服务渐成政府的常态。

  而今,星火燎原,“减权”而释放的种种活力,在浙江这片土地上跳跃,繁盛兴业。

  一张便民网:互联网+政府赢百姓美誉

  这个时代,“互联网+”给予了无数想法实现的力量。

  阿里巴巴、网易、华三通信、安恒……诸多互联网“大腕儿”在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孵化”,他们与浙江一同,在中国互联网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敢为天下先的浙江,更以一张便民的网,在“互联网+政府”的实践中赢得百姓口碑。

  互联网+政府的平台就是浙江政务服务网,这张网自2014年6月25日正式开通运行。

  大至参与政务,小至预约挂号,自开通运行以来,浙江政务服务网已初步建成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互动交流、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省市县统一架构、多级联动的公共服务平台。

  浙江省省长李强认为,浙江政务服务网是打造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重要载体,是用互联网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

  因为透明、便捷、实用,这张网也被网民亲切地称之为“政务淘宝网”。

  关于政务服务网,一串鲜明的数字显示出它的强大功能:假如浙江全省约27万办事对象不再跑到省级大厅办审批,以每次办理平均往返花费四小时计,累计可为办事对象节约108万个小时,约等于123年。

  节约123年也许过于庞大,但对于货车司机马师傅来说,政务服务网让他少跑了很多趟交警大队,在家里,他10多分钟就可以搞定交通违章。“这个比跑交警部门排队交罚款要方便多了!”时间成本的节约,让马师傅成为政务服务网的“铁杆粉丝”。

  “现今政务服务网实名注册用户有180万余名。”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副主任陈立三告诉记者,为了让便民的触角无处不在,这张网还进驻了微信、支付宝等平台。

  正因如此,在“政务淘宝”中,业务量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已通过政务服务网受理网上审批业务300余万笔。

  据悉,浙江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除部分涉密事项外,现已全部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实现一站式办理。

  “所有办件都提请用户开展网上评价或短信评价。据统计,评价结果在‘基本满意’以上的达99%。”陈立三给出的数据充分体现出了这张网的实用与便利。

  99%的满意率也真切地回应了李强提出的,要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让老百姓与政府打交道的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人尽量少见面,尽量不见面,变“面对面”为“心贴心”。

  百姓的美誉就是最好的指标。在2015年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十佳”与“百优”典型案例公布中,浙江政务服务网也成为此次入选“十佳”的唯一一个网上政务服务大厅。

  一种加速度:打破桎梏“轻身”为民

  一张网的背后,是一种加速度,更是一种“轻身”的姿态。曾几何时,一枚公章代表一项权利,一枚公章代表一道桎梏。而这一枚枚公章让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一些束缚。

  2013年,李强受任浙江省长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打破“桎梏”的审批制度改革。

  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这是李强对浙江百姓的承诺,也是给自己的“军令状”。

  突破束缚,打造“三最”省份,浙江有敢为人先的魄力与探索。早在1999年,全国首家行政服务中心就在浙江成立,标志着浙江启动首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原有的3251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50.6%。

  十几年来,浙江经历这一轮又一轮的行政审批改革。如今,第四轮的改革也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轮轮改革的步伐,通过行政服务中心这一窗口的不断升级,让浙江民众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政府的转变。

  杭州市民蒋桂萍回忆,2004年曾去帮父母办理证件,从当天上午8点多,一直折腾到下午2点多,来回跑四五个窗口。

  曾经也有过类似蒋桂萍之痛的陈侠敏是海正药业(杭州)有限公司的员工,她也表示,以前每次申报前要准备一堆资料,包括工程项目图纸、各种复印件等,还要跑许多窗口。

  “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先网上申请,然后再去行政服务大厅递交材料,几个工作日后再去趟服务大厅就能拿到相关的审批结果。”陈侠敏告诉记者,这些举措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给他们企业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经济效益。

  审批改革给陈侠敏所在公司带来的便利,只是浙江打破“桎梏”的一个缩影。

  在杭州市富阳区,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全程审批从原来的39个审批环节、17项中介服务直接减少至20个审批环节、10项中介服务,节约时间超过60天。

  目前进驻该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服务事项中,审批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已从原来的12天左右,压缩至4.7个工作日。

  在“提速”之外,这里还增加了许多服务。如一次性告知制、延时服务制、午休专人值班制,尤其对因特殊情况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到“中心”办理的人,提供预约服务及上门服务。

  “原来总感觉审批作为政府的管理手段,要加强,现在政府职能转变,我们窗口办的人员,都感觉审批成为了一种服务。而我们的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的监管。”该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钟宏强告诉记者,他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是审批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钟宏强提到的转变不仅仅只是在富阳区。在浙江绍兴,涉及企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中介超市”已实现市县全覆盖。过去较为分散的中介机构集中运作,企业可以在环评、水保、施工图设计等多种服务项目中自由选择,并有着统一的承诺服务时间。

  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浙江丽水,这种转变也带来了许多创新的“姿态”。如丽水项目代办的“O2O模式”,只要登录丽水行政审批服务网申请,代办员就会上门提供代办服务。

  从“桎梏”到“轻身”,是浙江各级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更为重要是浙江政府“店小二”服务理念,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一场深变革:自我“减法”繁盛兴业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浙江一直走在中国经济的第一方阵。而随着传统“红利”的消退,居安思危的浙江人也在思考,推进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

  “浙江的发展活力在于市场、在于民间,在于放手让市场主体去闯。”浙江省省长李强表示,要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探索中清除“荆棘”,在更高的水平上改善制度供给,才能真正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激活民间投资和消费潜力,促进浙江经济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放手让市场主体去“闯”,正是政府自身做的“减法”,简政、放权。

  作为自我革命的开拓者,简政放权在浙江体现于“一网打尽”的普及,体现于审批速度和服务的提质,也体现于数字不断减少的“权力清单”。在2015年,浙江省政府还推进市县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充分赋予县(市、区)审批权限,基本实现县级与市级审批同权。

  在一步步的举措之下,浙江各地的市场活力再一次跳跃。

  浙江淳安,是千岛湖的所在地,由于地势为山区,及千岛湖水源保护的特殊性,经济相对滞后。淳安县发改局行政审批科科长汪斌介绍,原先淳安的项目,在一定的额度外,本地无法行使审批。

  但由于千岛湖的水位因素,及一些季节性因素,导致在淳安的有些项目时间会比较紧迫。

  “如今,省里直接授权和委托我们来行使审批。”作为基层工作者,在他看来,这种放权无疑是对地方发展最好的推动,而政府“减法”和“姿态”的方向,也让他对这个“欠发达”地区充满了信心。

  几百公里之外,宁波市的外贸企业也充分感受到了这份红利。2015年底,宁波市将外贸企业出口退(免)税审批权全面下放至县(市)区。“以后,不用再跑市里申请出口退税,在企业所在地就能审批,而且退税款到账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二!”宁波萌恒工贸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蔡胜成感慨道。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学副研究员唐明良看来,这种权力的“减法”,促进了公共事务管理的扁平化,激发地方活力和自主性。同时,“减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管住政府的“伸手”,降低行政成本和社会总成本。

  种种“减法”和“轻身”姿态,让浙江的经济活力不断“再出发”。在“十二五”收官之年,浙江迎来了丰硕的成果: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14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农村常住居民年收入连续31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在外部经济环境严峻下,2015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超2万亿……前不久,2015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浙江11个省辖市中,有8个进入全国百强。

  数字的背后,是厚重的变革,是自我的革命。

  “轻身”为民,“减权”兴业,通过“权力减法”和“责任加法”,换来“市场乘法”的浙江各级政府真正做到了做掌舵者,不做划桨人。(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