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美志愿之浙江“柯城模式”:三笔重彩绘就城市底色

2016年03月26日 1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最美志愿之浙江“柯城模式”:三笔重彩绘就城市底色
“兰花大姐”叶兰花 李倩倩 摄
柯城区的“心愿树”,上面挂满了颜色各异的心愿卡 李倩倩 摄
“柯城志愿”的微信平台 李倩倩 摄
“柯城志愿”的微信平台 李倩倩 摄

  中新网衢州3月26日电(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李倩倩)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培育基础上逐渐形成的。800多年前,孔子嫡长孙南渡,从此“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成为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文化标签;800多年来的儒风润养,让以“仁爱”为核心的“最美”精神深深融入柯城人心间,形成了这座城市最与众不同的底色。

  从大名鼎鼎的“万少华团队”、最美医生陈玮,到廉租房里的活雷锋徐根祥,还有累倒工作岗位、捐献器官救人的司法老黄牛何有木……放眼柯城,一位位身边好人、一个个最美人物、一项项道德实践,都激活着当地人的“德善因子”。当他们以不同方式践行爱心义举、引领社会风尚的同时,当地政府亦不遗余力把推动最美志愿服务作为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抓手,“三笔重彩”绘就这个千年古城的“最美”风景:打造“人人可为”的志愿服务网络、创新“处处可为”的志愿服务载体、建立“时时可为”的志愿服务机制。

  当地探索出的这套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柯城模式”,不仅成为守望城市文明的一座灯塔,同时也为国内志愿服务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借鉴、值得复制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零星到聚合?打造“人人可为”的志愿服务网络

  提起“兰花大姐”叶兰花,柯城区荷花街道的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的。“她呀,可热心咧!我们都当她是知心姐姐。”“记得去年我们家里人闹矛盾,最后多亏了兰花大姐帮忙调解……”

  近日,记者在荷花街道见到了50岁的叶兰花,她一身朴素衣着,中等身材,头发卷成发髻扎在脑后,月牙般的笑容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在社区工作的16年里,这位“兰花大姐”给人的印象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沁人心脾。

  2001年,叶兰花来到荷花街道兴华社区,从事社区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多年,她慢慢摸索出调解工作的关键:化解在初时,解决要及时。“当时我就想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通道,可以让老百姓直接找到自己帮忙呢?”

  思考了一番,在2010年3月,叶兰花决定用自己的手机自费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取名为“兰花热线”。

  打电话就能随时来调解?小区里不少人将信将疑,直到一位古稀老人拨通了叶兰花的电话。

  老人有四个子女,他们对于父亲的赡养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到了法院。见到气得捶胸顿足的老人,叶兰花心疼的承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叶兰花四处跑动,以情动人,大半年时间后终于促成了几人的调解。

  “那一刻,心里压着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当事情圆满解决,叶兰花发自内心的觉得,这就是一种幸福。

  “兰花阿姨,有人借了钱很久没还,该怎么办?”“兰花姐,我哥被车撞伤了,赔偿一直谈不拢……”多年来,小区居民的许多问题通过热线摆在叶兰花面前,她的耐心和努力也抚平了无数人的心灵“褶皱”。为了掌握调解的方法和技巧,高中毕业的她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法律书籍、收看“老娘舅”节目等等。

  一条“兰花热线”,促进了一大批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柯城区看到这一治理模式的成功,便将“兰花热线”升级为“365兰花热线”服务品牌,在全区推广,各地也纷纷建起了“兰花热线工作室”。

  走进荷花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365兰花热线,贴心服务每一天”一行字格外醒目。街道组织委员唐志斌介绍,他们开通的专线号码为“8810365”。“365这个数字既表示‘3类清单掌握社情民意、6种方式开展精准服务、5个方面加强基本保障’,也代表一年365日全天候为民服务。”

  同时,柯城区还有2270余人加入了“兰花热线帮帮团”,帮忙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唐志斌说,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里,唇齿相依的邻里情可能会变味,但在柯城,邻里关系却因为“兰花”们的服务更加和谐。

  除了“兰花热线帮帮团”,在柯城城乡,还有爱心妈妈护学团队、柯城区人民医院救助团队等一支支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团队长年活跃着。目前,柯城区共有志愿者5万余人,组建各类公益志愿服务团队近百支,累计参与志愿服务20余万人次。把“最美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的他们,是这座城市幸福的源泉,亦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草根到品牌?创新“处处可为”的志愿服务载体

  “快开学了,想有套新书籍”、“我是衢州一名大二学生,妈妈生病了,巨额的医药费让我们望而却步,希望有好心人帮帮我们……”在柯城,许多人心中都有一棵“树”。如果你有困难,可以把难事写成卡片悄悄挂在心愿树上;如果你有爱心,可以悄悄摘下它帮助实现。

  “心愿树爱心圆梦”活动是柯城区志愿服务的一大品牌。原先是当地清莲里社区干部将居民的问题和心愿制作成心愿卡,挂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树上,由党员志愿者或其他爱心人士认领,帮助实现。自2012年8月“种”下后,这棵树当年在社区内收集到200多个微心愿,心愿达成率95%以上。

  “行善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很多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姜春霞评价“心愿树”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活动。“不仅提供了一个帮助困难人群的平台,更在于创造了一个让爱心传递的氛围。”她说,为实现“心愿树”从盆景到风景的升级,柯城区将心愿树“种”到了区里的乡镇、企业、学校等地。

  2年前,柯城当地居民柯爱芬的老伴去世,独生儿子在外打工,她曾在“心愿树”上写下“希望有人聊天”的话语,而后志愿者的陪伴让她走出阴霾。现在,柯爱芬也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四处“采摘”心愿。

  一挂一摘,过程中是关爱和温暖在传递,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眼下,“心愿树”还被“种”到了网上,只要用手机打开“柯城志愿”的微信平台,进入爱心圆梦中的“微心愿”一栏,就能看到各种未领取、已领取和已完成的心愿。据介绍,现在不少公益组织、企业和商会都会定期来认领心愿。

  “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是困难群众实实在在的民生诉求。”姜春霞感慨道。

  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从城市到农村,从线下到线上,近年来,当地已累计收集“微心愿”近3万个,点亮“微心愿”2万多个,参与人数达6万多人次。“心愿树爱心圆梦”也逐渐成为千家万户熟知的公益品牌,得到社会各界关注。

  记者了解到,为保持志愿者们的热情,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还建立了一套反馈激励机制,包括创设“拼图激励”和“时间储蓄”机制。前者针对公益社会组织,只要完成各类培育目标即可给予相应经费;后者适用于志愿者,即累计服务达到15小时后,就能申请兑换相应的“幸福券”,包括幸福购书券、幸福家政券和幸福电影券等。

  如今在柯城,爱心群体在壮大,正能量也在不断传递。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柯城区荷花街道朝晖社区党建项目“天使休憩站”还获评国家级志愿服务一类项目。“天使休憩站”分布在市区大街小巷,主要是为城市一线保洁员提供一个休憩场所,配备椅子、微波炉、保温桶等基础设施。

  尝试到常态?建立“时时可为”的志愿服务机制

  穿过柯城区古老的小西门,一个醒目的红色双心LOGO映入眼帘,这就来到了位于小西门81号的幸福驿站——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

  说起这个中心,其实是一项社区创新的推广。其前身是柯城区府山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于2012年10月成立,当时还只是社区的一个综合服务平台,2014年8月正式升级为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用于整合整个柯城的志愿者资源。此外,在以往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和各种民间公益组织等资源积累下,该中心还构建了覆盖全区的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联合分会、志愿者服务站三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

  和原来相比,平台还专门建立了网页和“柯城志愿”微信公众号两个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的模式管理,将柯城区各个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培训和求助信息放在网络平台上。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我们既能扩大各种志愿活动信息的范围,也能为更多的热心人士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传播志愿服务讯息。”在姜春霞眼里,中心更像是一座桥梁,通过低门槛、零距离、易操作的服务模式,帮助整合各个社区志愿者的资源,并收集各种困难群体的信息,实现双方对接。

  衢州仁爱天地志愿者群的负责人陈晓辉对此感触很深。“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帮我们牵线搭桥,让各个志愿者组织之间能更好的合作。”陈晓辉说,相比原来的单打独斗,现在的志愿者工作更加多元化,“比如中心每月都会结合不同主题定期开展最美志愿服务广场活动,利用这个平台就可以集合更多志愿者组织的力量。”

  目前,该平台线上线下登记志愿者已有15万人,每年累计服务7万多小时。

  当无数志愿者们以不同方式为城市添彩增色时,人们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似乎人和事都变得更美、更好了。作为衢州市的主城区,柯城区近年来信访量逐年下降,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衢州市还入选为“中国最幸福城市”。

  志愿服务既有效弥补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又大大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事实上,引入志愿服务力量推动城乡社区自治的案例近些年并不鲜见。与国外流行的志愿服务组织模式相比,柯城志愿服务模式“更接地气”,它重点探索并实现了志愿服务从“社会化招募—社会化服务”到“组织化招募—社区化服务”的转变,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