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务员试水“聘任制”,饭碗还“铁”吗

2013年05月28日 14:4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深圳新进公务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广西高层职位聘任公务员年薪超10万元,江苏即将拉开聘任公务员序幕……2012年以来我国公务员聘任制改革提速、试点扩容引人关注。

  公务员聘任制对传统委任制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波?它能否戒除现有体制的种种弊病?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破除入口“独木桥”打开人才“新通道”?

  “由于江南一带强低压的存在,导致华南一带的水汽被吸走……我市今天白天有雷雨,出门注意带伞哦”——拗口难懂的气象原理,在微博“深圳天气”中就显得平实、易懂,有着专业背景的叶华是这一微博的主持人,而他就是一名聘任制公务员。

  目前深圳4万多名公务员中聘任制已超3200名。“聘任制改革对我们专业人员更有利。”叶华说,普通公考与所学专业几乎无关,而聘任制公务员笔试、面试时都有气象、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试题。

  上海浦东聘任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金融规划、经济分析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福建厦门首批聘任的职位是园林局轨道交通建设高级职员、市政府外事办高级翻译等高级人才,广西首批聘任的是总经济师、总规划师、总会计师等职位……

  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广东行政学院教授唐晓阳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公共管理和服务越来越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入机关。

  国家行政学院邱霈恩说,聘任制公务员的出现,首先表明公务员的进入环节多了一条制度渠道,不再是“公考”独木桥,但更主要的意义还是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通用型的“公考”不利于引进这类人才。

  试点6年无人被解聘,退出机制能否发挥作用

  “刚工作时确实担心成为‘被忽略的少数’,但现在不担心了。”小石法学硕士毕业后成为一名聘任制公务员,她说,“名称的差异没有带来实质性困扰,只要忠于职守,应不会丢掉这份工作。”

  自2007年开始试点以来,深圳迄今有20多位聘任制公务员主动辞职,但无一人被解聘。不少网友担心,聘任制是换了外套的“铁饭碗”。

  对此,深圳市人社局公务员管理处梁文浩回应称:“实行聘任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聘人,而是引入合同管理手段;深圳大批量的公开招聘是在2010年以后,首次聘期是3年,到现在大部分聘任制公务员合同尚未到期。”

  唐晓阳指出,聘任制公务员多了一道“紧箍咒”——聘任合同,如果干不好或没有职位需求,聘任制公务员就可能被解聘。另外受聘者也可自主另谋高就,这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公务员的退出机制。

  根据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规定,年度考核不称职或有两年为基本称职的,用人机关可以解除聘任合同。

  但怎样算称职?又由谁来评定?受访专家指出,公务员聘任制能否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套科学、民主的考核机制。考核操作性不强、不公开,长此以往聘任制就会是“换汤不换药”。

  中国董事学会秘书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朱长春指出,公务员制度改革重要的是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否则不但不能激活行政能力,反而会进一步激活潜规则。

  突破职业“天花板”聘任制如何保持生命力?

  继深圳和上海浦东首先试点后,福建、浙江、广西、河南等多个省份的城市试水公务员聘任制。

  尽管还没有国家顶层设计的制度,但方向已然确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013年的全国工作会议上明确:要做好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及聘任制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建设。

  专家表示,推进公务员的分类管理,让不同类别的公务员有不同的成长空间,突破公务员的职业“天花板”是激发聘任制公务员活力的重要内容。

  叶华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从以往行政机构的规格来看,气象局属于“小局小处”,晋升渠道较窄;由于专业性较强,兼容度较低,普通公务员调任其他部门几乎不可能,大家都备受晋升困扰。但实行聘任制后,气象局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由职级和薪级决定。“现在晋升最重要的条件是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此外,专家还指出,在推进聘任制的同时,要注重聘任制与委任制、聘任制公务员之间的公平。目前聘任制试点基本都是“增量改革”,但这并不能替代“存量改革”,还要配套推进公务员绩效考核、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防止新制度导致新的不公?

  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已经起步,但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记者周婷玉、吴俊、叶超)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