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羊城晚报:对虚浮的就业率不能无动于衷

2013年05月28日 17:06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龙敏飞

  谢强(化名)是江西某大学哲学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学生预备党员,谢强被学院分配了一个硬性任务,就是督促、帮助同寝室的其他人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书”。谢强和他的同学们早就被告知,如果在论文答辩之前还没有交上就业协议,就不允许参加第一轮论文答辩。(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每一年毕业季,总有类似叙事:不签就业协议,不让参加毕业答辩;要想毕业,先拿就业协议,不管真假,有就可以了。每每此时,网友总是感叹:“不知又有多少大学生‘被就业’了,我们的高校就业率,不知又有多少水分了!”网友的感叹无疑切中利弊,的确,用就业协议绑架毕业生的做法,提高的不过是虚浮的就业率罢了,至于虚浮底下有多少水分,却是一个谜团。

  在这样的就业率下,是看不到真实状况的,而据此对高校作出的评价,也是失真的。既然如此,为何高校还是这般热衷于高就业率呢?一切皆因利益使然。现在高校扩招不断,学校与学校之间,为了争夺更好的生源,便要一些拿得出手的成绩,而就业率一直被认为是对高校成绩的一种评价,为此,一些高校自然是使劲注水了。

  这样的现状,无疑是令人心痛的。一个高校,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却在就业率上使劲注水,让学子们“被就业”,这怎么看都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可高校却乐此不疲,足见这背后的畸形价值观有多严重。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这样的现象,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及时出手,毕竟,这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损害,也是在透支高校公信力、损害大学精神。

  怎样才能纠正这样的一种价值取向呢?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一方面,自然是学生和家长要理性选择学校,不能被虚浮的就业率蒙蔽了双眼;另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挤掉高校就业率的水分。而要让高校回归良性循环,还必须改变以“就业率评价高校”的畸形价值观,转而以师资力量与学术水平为考核线。唯有如此,高校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勤修“内功”,而不是挖空心思去追逐虚浮的就业率。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