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女大学生吁防治校园性侵 专家:不能止于事后严惩

2013年08月31日 16:0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5名90后女大学生日前在广东省教育厅门口拉起横幅,开展了一场名为“鉴湖女侠现身教育厅门前,传授治性侵六脉神剑”的行为艺术活动,呼吁教育部门为被性侵的幼童提供非歧视的教育环境,在防治校园性侵行为方面应该做更多事情。

  5女大学生呼吁教育部门重视校园性侵孩童

  8月21日,一场呼吁防治校园性侵的行为艺术活动出现在广东省教育厅门口。

  22岁的小美是这起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她是海南人,一名金融系大学生,在广州过暑假期间,通过微博认识了另外四名女大学生。交流中,她们找到了一个共同话题:近期校园性侵案件频发,但对受害者的后续关怀并没跟上,不少学生出现上学难,教育部门应该有所作为。

  “从今年1月到8月,看到很多新闻,其实每一件都很严重,我们就想集中展现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5个女大学生经过四天对网上关于性侵报道数量的梳理,发现除了西藏、新疆、黑龙江未见报道外,内地其他省份全部上线,其中云南最为严重,达9起。

  “马上就要开学了,而在新闻上看到好多被性侵的女孩子怕歧视不敢出门,学校也没着落,我们很着急。”负责资料梳理的小琳表示,“此行为艺术活动意在由此唤醒教育职能部门赶紧采取措施,别让这些被性侵的孩子继续背负痛苦而享受不到教育的便利。”

  给予受害人更多后续关怀

  实际上,自2013年1月下旬起,校园性侵事件就不断在公众视野内,其中又以六七月份数量最多。然而,记者观察发现,相关部门尽管在性侵事件后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惩治罪犯,但鲜有对被性侵的幼童及家庭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措施。不少被性侵的受害人不敢出门、不敢上学,怕人们说三道四;其家长在街坊邻居那里也尽量沉默来避免内心的二次煎熬。

  以今年5月被舆论广泛关注的海南万宁第二小学校长性侵案为例。据一直跟踪此案的公益律师王宇介绍,在同4位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受伤害的女孩“没从阴影里面走出来”、“脾气很古怪”,而有的女孩不愿意外出见人,如今开学在即,她们的家长去当地教育部门找领导希望能得到妥善处理,可仍未得到明确的答复,现在升初中仍无着落。

  王宇认为,在校园性侵案中,当事人往往被刑事案判决后便逐渐淡出舆论焦点,受害女生的境遇也不再受人关注,“实际上,后续的关注更加重要,特别是受害人心理创伤的修复。”

  “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后续援助都应该跟上。虽然舆论关注淡出了,但是教育部门、妇联组织的关怀不能缺位。”广州思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思磐说,仅仅由公安部门对施害人事后惩处是不够的,对校园性侵的防治更应该有全局战略,而不仅仅是零散的防治措施。

  建立健全校园性侵害防治体系

  来自高校、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表示,目前我国对于性侵害的处理,仅停留在事后处罚上,而这样的处罚又仅仅针对犯罪主体,缺乏对相关管理责任人的追究,以及对制度环境的反思和改善;校园性侵害防治的制度建设仍处于空白状态。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昀副教授说,针对儿童的伤害,预防先于一切,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既可以警醒潜在的罪犯,也可以减少重复伤害的发生。

  “学校应该进行将防范校园性侵害的措施制度化、日常化。” 广州市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要明确幼儿园和学校尤其是法人代表在校园安全建设中的责任,以及失职和行为不当应当受到的惩戒和处罚。”

  有专家指出,根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规定,教育部门有责任从制度上确保校园环境的安全,这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积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和资源整合工作,建立校园性侵害防治体系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权益。

  长期关注性别教育的中山大学讲师柯倩婷说:“防范性侵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落实到教材、教育方法和处理个案的每个细节之中,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 (记者 周强)

【编辑:张培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