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家三兄妹都在家上学 北大妈妈当“老师”

2013年09月04日 15:1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陈女士正在教女儿恩乐功课

  新学期伊始,当全国约1.9亿的中小学生被闹钟拽醒,睡眼惺忪地重返校园时,有一群学生却不慌不忙。他们不用背上沉重的书包,没有上课铃声的追赶,这便是“在家上学”的孩子。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称中国内地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大约为1.8万人,这个群体,通过网络等方式探讨、交流在家上学这一话题。目前,在国内实践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广东,其人数是排第二位的浙江三倍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实践者总数。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活跃着一个号称“在家上学联盟”的组织,当中的家长都在实践或观望着这种“另类”的教育模式。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了广州一个“在家上学”的家庭,他们正试图避开传统教育,寻找一条快乐的成功之路。

  餐桌成课桌,北大妈妈当“老师”

  16岁女孩恩乐没有上过一天学,压根不知道别人说的学校是什么样。但她却讲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对中国的经典文化、历史地理了如指掌。今年她就要准备参加美国高考。跟她一样情况的,还有她的二哥儒恩。而同样没有上过公立学校的大哥沐恩,去年就考上了美国素有“南哈佛”美誉的埃默里大学。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恩乐家的客厅里有一张木制餐桌,长到可以挤下十几个人,充当会议桌都行。4岁那年,恩乐在这张餐桌上边吃早餐边背《陋室铭》,一字不差。从2001年起,每天早上8点吃完早餐,这张餐桌就变成了三兄妹的课桌。而一天的功课,就从诵读《圣经》开始。从周一到周五,孩子的课表都排得满满的。餐桌旁边,站着一位全天候不歇班的“老师”——妈妈,“24小时盯着你看,要是经常走神,‘老师’就会拿出尺子,先讲一番为何要打你的理由,然后再给你手掌心,飕飕来两下子。”

  恩乐的妈妈陈女士,祖籍杭州,毕业于北京大学,爸爸是台湾人,一家人如今定居广州。虽然有机会移民海外,但陈女士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不懂普通话、不懂中国历史的“香蕉仔”。在大儿子沐恩6岁时,陈女士把他送进了广州一所国际学校接受美式教育,一年学费高达1万美元。然而沐恩读三年级时,陈女士开始感觉不太对劲,在这所崇尚自由和快乐的学校里,沐恩爱玩的天性得不到控制,变得不爱读书。

  让孩子重返公立学校?这是陈女士最不愿做的事情,因为在她眼里,中国的教育状况三十年没有改变,且变得越来越功利。“我已经受够了,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过这样的生活。”就在她很迷茫的时候,一位马来西亚的家长点醒了她:“为什么不自己教呢?”

  2001年,陈女士替三个孩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家上学,她既当“虎妈”又当老师。

  起初大儿子沐恩很不适应,争着要小伙伴要同学,为返学校还闹过一阵子。而当时刚刚上幼儿园的儒恩、恩乐就没什么概念,“我们觉得家里比陌生的幼儿园更安全。”恩乐说。

  在家上学,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孤独。为了给三兄妹增加小伙伴,恩乐家里开始不断有新“住客”入住。从蚂蚁、螳螂,到仓鼠,20多种动物先后成为了三兄妹的玩伴。恩乐说,单是仓鼠就养了三十多笼,每一只仓鼠都有自己的名字,三兄妹还会举办仓鼠运动会。到了周末,三兄妹就会混在一大群孩子中玩,有时会到国际棒球联盟打球,也会去少年宫美术班上课。恩乐说,幸好他们有三兄妹,她才没有感到孤独,“要换作是独生子女,在家上学就很难实行了。”

  考试验成果,从不苛求百分

  虽然是在家上学,但陈女士对孩子们的严厉程度并不弱于学校。

  恩乐告诉记者,他们从小学的知识,除了语文外,几乎所有课程都采用从美国订购来的英文教材,使用英文教学。因为父亲是台湾人,非常重视国学,所以三兄妹从小就“啃”起了《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大块头”。而语文课也经常脱离人教版的教材,通常以一个长长的成语故事做开头,中间还穿插着《论语》、《战国策》等国学经典。

  恩乐也经常会跟着两位哥哥上一些“公共课”,比如各个数字单位的来源等。而如果要上不同年级的课程,妈妈就会把三兄妹分开来单独教。“妈妈教大哥新知识的时候,会先布置题目给二哥和我做。但我们常常在旁边偷听,抢答大哥的问题。”由于长期跟两个哥哥在一起上课,恩乐的知识面比其他同龄人都要广,加上她天资聪明,很快她就赶上二哥了。

  在三个小孩中,陈女士花在老二儒恩身上的时间最多,因为他对文字的感觉不太好,英语单词对他来说,就是一团没有顺序的东西,经常会拼写错误,中文也总是写得歪歪扭扭。

  “他要是读公立学校估计会被打击得很惨,学校里会有成绩上的比较,成绩差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孩子从小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尽管有点沮丧,但陈女士还是充满信心,“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同的,有些学得快忘得也快,有些学得慢但学得扎实记得住,只要孩子认真在学我就不怕。”

  跟学校一样,陈女士也会通过考试来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但她并不苛求三个孩子各科都要考一百分。“即便是拿不到九十分以上的好成绩,我的教学也会继续往前走,不会要求他们再学一遍。”

  在这个私家学堂里,三兄妹都完成了蜕变。如今对英文掌握得最弱的儒恩,也自信“比华师附中最强的学生要好”,而且他对数据非常敏感,经常能做出连大哥沐恩都不会做的数学题,还开始自学编程,准备美国高考。(记者 陈晓璇 黄汉城)

  妈妈“教不动”了

  就请老师组班教

  陈女士说,其实在家上学的路并不好走。早在2006年,她就感觉到了压力和“危机”。

  “他们上到小学五年级时我就觉得自己教不动了。”陈女士说,比如外国文学和世界历史等课程,由于对相应的人文背景缺乏了解,她只能纯粹当做英文教材在教,却讲不出教材背后更多的东西,而孩子的求知欲却越来越强。

  感觉自己“江郎才尽”的陈女士开始动摇:要不要把孩子送回传统公立学校?经过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后,陈女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想法,她突然想到:不如聘请老师来教。而为了分担成本,她必须找到“同路人”,因此她想创办一所学校。

  2007年,陈女士在广州五羊新城租下一栋别墅,聘请了中国籍和菲律宾籍共5名教师,学生只有5个,就是自己的三个孩子和另外一对兄弟。慢慢的,有不少想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学堂的成员不断增多,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目前已有80多名学生。

  2012年,他们终于迎来了第一届的毕业生,包括她的大儿子沐恩和另外一个从公立学校出来的学生都考上了美国名牌大学。而恩乐的“学习小分队”,也从三人组,扩充到有11个同学的班级。

  在这个小圈子里边,作为“大姐大”的恩乐开了微博并关注了每一个人,但从来都只看不发,“而是通过观察动态,对他们进行监视”,恩乐开玩笑说。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上美国的大学,拿下她人生当中的第一个“毕业证书”,同时还要交更多的朋友,甚至谈一场恋爱。

  那毕业之后想干嘛呢?深受母亲影响的恩乐说:“我想创办一所全世界一流的大学。” (陈晓璇 黄汉城)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