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宁采取多元化措施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2013年09月25日 16:12 来源:南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创造一种现实条件与环境,让尽可能多的应届及历届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这也是南宁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进取的方向之一。今年6月下旬,负责此项工作的南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通过南宁政务信息网向首府民众做出了承诺,将采取多元化的各项应对措施,倾力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时间过去了将近100天,这项承诺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阶段性效果呢?近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最难就业年”究竟难在哪?

  今年南宁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比较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高校毕业生增多。南宁市今年约有3.2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约8000人。加上历年毕业,但尚未就学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广西除首府外的13个城市和全国各地来南宁寻找个人发展机会的大学毕业生(这方面的具体人数统计,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有很大的难度),使得首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二是企业岗位增减情况起伏不定。企业不养闲人,无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以此来决定用工人数。受近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企业岗位增减情况起伏不定。据了解,这一情况往年也存在,但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

  三是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落差。高校毕业生们关注更多的仍是“白领”等管理岗位,要求待遇偏高,而企业提供的多为一线岗位,待遇相对不高,供需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四是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有待转变。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一方面使得民众的高等教育受众面大为拓宽,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及社会的就业接纳及承受能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众多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于“高套”,希望在专业、兴趣、薪酬、福利等个人利益上能“一步达标”,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造成当今社会“许多人没活干,许多活没人干”的双向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大措施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问及南宁市政府相关部门采用了哪些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南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张自英表示,南宁市目前主要是采取如下四个措施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提供完善服务。首先是积极开展“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在7月16日至19日,在南宁市人才市场举行2013年南宁夏季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其后,又持续不断地牵头或联络高校、行业企业、开发园区等部门,举行了多达20多场的双选会和人才招聘洽谈会。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以及开通四级创业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

  二是用足现有政策。对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税费减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给予了认真详细的具体落实。

  三是快速搭建平台。目前正在积极搭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将能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见习岗位;同时,大力培育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使南宁这座“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成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干事创业的热土。

  四是加大宣传普及。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南,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宣传职业介绍、岗位对接、人事代理等公共就业服务以及“三支一扶”等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将拿出适当比例,定向招聘有基层实践经历的高校毕业生。

  “三对接”提高匹配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不少企业希望相关部门能指导企业进行岗位设置,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岗位,政府对这个提议目前有什么看法?如何具体实施?

  张自英局长认为,这一想法既符合企业用工需求,也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良好愿望,也是人社部门服务群众的方向。对此,南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将采取“三对接”提高企业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的匹配度:

  首先是“提前对接”。在高校毕业生入学初期,主动与自治区教育部门对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读专业,做好情况储备。

  其次是“精细对接”。在外地高校毕业生回邕报到时,相关部门将详细记录毕业生所学专业、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及时通过网络等方式告知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同时也将企业用工需求告知高校毕业生。

  再者是“分类对接”。在召开大型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的基础上,分类召开建筑、医疗等专场招聘会,提高招聘针对性。同时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我市企业进校园开展招聘,搭建对接平台。(记者 李绿江)

【编辑:张海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