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弃港大而备考北大何以成公共话题

2013年10月16日 13:3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一名刚成年的学生发现原先的选择不适合自己,调整一下,怎么就是“走了人生弯路”?

  ■媒体对教育的兴趣,似乎始终局限在“高考”或“应试”的语境之内。

  ■执意干预子女选择学校专业的父母,肯定有超出“为子女好”的堂皇理由之外的潜意识在作祟。

  辽宁高中应届毕业生刘丁宁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总分668的高分,照例被媒体冠以“状元”称号。小刘在填写志愿时,因受家长影响,放弃喜爱的北大中文系,选择香港大学的经济专业,被港大录取,并获得72万元的全额奖学金。但到港大学习不足一月,小刘觉得不适应,于是退学回到高中母校复读,准备明年再考北大中文系,以“追寻更纯粹的国学”。北大则表示“欢迎报考但不会就此录取”。

  高考考生填写志愿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牵涉的首先不是学生,而是父母或者班主任甚至校长。因为孩子上什么大学,是家长的脸面,学生考上哪所名校,更关系到中学的考评,以及在招生市场上有多大号召力。而考生本身则因为陷于题海之中日久,只知道考名校,在专业选择上人云亦云,结果被“乱点鸳鸯谱”,“嫁鸡随鸡”去了。每年数百万考生中有如此遭遇的何其多,小刘只是其中之一,并无特别之处。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却在媒体和网络上持续发酵,引发各种评论。有支持的,说小刘“在追梦,支持她追梦,年轻的时候不走弯路什么时候走呢”。有反对的,说其“脑残”,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占用了教育资源”。一个刚成年的学生自己当家,发现原先选择的学校、专业或者学习环境不适合自己,调整一下,怎么就是“走了人生弯路”?世界上成就大事业的巨匠中有从小一条直线走到头的,但也多的是转业改行的。如果小刘换所大学,改个专业,就算“走弯路”,那有的大师只能自认“迷途知返”了。至于“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占用教育资源”的说法就更不知所云。每年新招的大学生已多得几乎超过新进城的农民工,毕业找工作越来越难,大学里的座位可不像以前那么稀缺了!如果承认小刘所为只是个人选择,那最好打住,因为孩子没有请各位代作决定的意思。如果认为这属于公共话题,那就请进入公共的“定义域”,不要假借公共的名义,随便对个人选择胡乱指摘。小刘怎么决定的,应该由着她走下去,长她几岁乃至一辈的人乐观其成就是了。

  围观刘丁宁的闹剧中,真正吸引媒体的其实不是学生及其选择,而是那些标签——“状元”、“北大”、“复读”。如果将标签撕了,换一个普通学生,还会有那么多“闲杂人等”品头论足个没完吗?说穿了,这番“公共讨论”仍然不脱“应试教育”之窠臼。但要是学生个人的选择,媒体对教育的兴趣,始终局限在“高考”或“应试”的语境之内,如此讨论同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教育的最深切忧思,即下一代的全面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又有何干?其公共性又体现在哪里?

  小刘弃港大而备考北大事件真正值得讨论的是,所有曾经干预孩子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的师长们,是否从中汲取了教训。孩子退学,谈不上走弯路,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实实在在地给孩子制造了无谓的“弯路”。就两代人的关系而论,中国内地的家长们需要好好反思,生活上孩子被宠成了“小皇帝”,但在学习上,他们绝对是“小奴隶”。所谓“成龙成凤”有多少只是为了圆那些一事无成的父母当个“太上皇”或者“老佛爷”的朝思暮想?小刘父母让她选择港大背后有没有诸如未来“移民”的念头,有没有72万元的诱惑,有没有出境留学的风光等考虑,旁人不应胡乱猜测。但执意干预子女选择学校专业的父母,肯定有超出“为子女好”的堂皇理由之外的潜意识在作祟。至于潜意识具体是什么,不妨请他们自我剖析一下,这对自己、家庭乃至中国教育都会有好处。

  更值得反思的是北大的态度。简单一个“不会就此录取”,公事公办,充其量只传递了“教育公平”的意思。但相对小刘的意向而言,明显有“鸡同鸭讲”之嫌。对于这个可能有志于“为往圣继绝学”,并因此对北大充满期待的学子,北大更应该做的是——证明自己拿得出“更纯粹的国学”,并告诉小刘,只要进了北大,“绝不会失望”。不近人情地端架子,只会让人猜想北大是不是缺了底气。如果仅仅成为应试教育的符号和标杆,是否会让给北大拨付巨款的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无言以对,觉得这投入产出比实在不尽人意?如何想方设法尽早拿出响当当的学术成果,尽早出现新一代学术大师,尽可能地证明所有热爱北大的学子没有被辜负,这才是公众讨论小刘弃港大备考北大一事最有价值的部分,可不能搞错了!(■顾骏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