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高校学分制不能止于收费

2013年10月23日 10:0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仍座无虚席

  新闻背景

  今秋,山东省首批选择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大学7所高校进行学分制收费改革。

  一个学分多少钱?读一所大学得花多少钱?山东省物价局将于10月下旬在济南市召开听证会,对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我国多个省份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已经拉开大幕:江苏省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等7所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广东省物价局批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试行学分制收费管理;甘肃兰州大学等17所学校学分制学费及新增专业收费标准获批……在此轮学分制改革中,也不乏名校如浙江大学等。

  是否变相涨价

  学分制收费遭质疑

  山东大学是该省实行学分制收费的高校之一。一些山大的新生向媒体表示,今年缴纳的学费,普遍比报考指南的标准高出了两三千元。2013级土木工程的小赵同学说,在报考指南上,他所学专业的学费标准是4300元。而通知书上,大一的学费是6500元,上涨了2000多元。同样,艺术类学生的学费也上浮了不少。

  学分制收费,是指将原来按学年收费,改为弹性的按学分收费的制度。学分制收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专业注册学费,按照学生实际在校就读的学年收费;另一部分就是学分学费,按照学生修读课程的学分收费。按照官方网站所刊登的《山东大学本科生预收学分学费标准表》,学生每选一个学分,就要花100元。

  为让自己的钱花得有价值,山大许多新生在选课前,咨询了很多学长学姐,打听哪些课得分高、哪些课有趣等。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选课菜单很单一,几乎全是必修课。原来,山大2013级学生在大一上学期仍以公共基础课为主,该校学分制改革相关细则正在研究,课程设计、教师配备、跨校区选课等制度,仍未落实。

  最先困惑和质疑的,是学生和家长。有同学表示,学分制收费后,学费比往年更高了;有家长认为,学费的弹性机制,为高校的变相涨价提供了制度保证。

  收费标准不尽相同

  配套奖惩细则待完善

  在我国,按学分制收费的高校,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如武汉大学一个学分100元,南昌大学一个学分90元,中山大学经管学院一个学分66元,中国信息大学一个学分160元。

  按学分收费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上海大学早在1997年就开始按学分收费,根据学校规定,学期开始时,学校按规定的每年收费标准预收学费,学期结束时,再根据学生实际选课的情况及学分数,计算每个学生应缴纳的学费总额,多退少补。上海大学教务处老师表示,学校就像一个市场化条件下的“商店”,提供给学生资源,但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购买,买的多,相应的花费也多。

  各个学校的具体细则也不相同,浙江大学今年开始推行的学分制收费,采取预交学费制,学生大四毕业时,再统一算学分,多退少补。云南大学则是用学生四年应交学费除以学生应该修满的学分数,由于每年学费不同,因此每学分的费用各年也不同。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试点学分制的高校之一,该校甚至配套很多学分奖励措施,例如创新学分可以记为通识选修课程学分,不需要缴纳课程学分费;毕业时,总平均学分绩点排在毕业生总人数前1%的,返还全部课程学分费。对应的,也有惩罚措施,如重考就要“多掏腰包”,以前学生挂科,只需要下学期重考就可以,没有什么花费。但是现在不同,学生重考需要再缴费。对此,武汉大学教务处的负责人认为,这种学分制收费,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学习的成本压力,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对待学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应挂钩自主选课、弹性学制

  学分制倒逼高校改革

  中国信息大学副校长张丹海表示,实行学分制,必须要有两项基本制度作为支撑基础,即自主选课制和弹性学制。

  毕竟,高校实行学分制,不仅仅是与收费相挂钩的,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培养的影响。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将学生不再框定在本科四年的学年里。

  北京是学分制实行较早的地区之一。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学校本科生按照大类培养,新生按学院入学,在一、二年级并不分专业,进入大三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或方向。北京交通大学实行完全选课制,所有的课程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构建个人知识构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学校还有配套的警示制度,每个学期都有最低学分要求,这也让学生自己心里都有了谱。

  学分制也会加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形成有效激励制度。在学分制体制下,教师挂牌上课,选课学生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能力。讲得好,自然选课的学生就多;讲得不好,教师也会面临“下岗”的危险。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教学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

  与此同时,学分制还能“倒逼”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为了丰富“教育超市”的资源,学校需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有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分制支持学生跨系、跨校选课,该校与中国传媒大学就有学分互认的做法,还与国外多所学校互认学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5所高校还组成了教学共同体,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选择途径和学习视野。

  毋庸置否,今秋我国多所高校的学分制改革,符合发展潮流,应该积极推进。但决不能止于按学分收费。高校推行学分制还会面临很多转型期的挑战,应当对选课规程、转专业规程、弹性学制管理、辅修专业管理、双学位管理、学分互认管理、学习场所开放管理等纳入综合改革范畴,一同推进。

  专家观点

  挑战现行教学管理制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北京大学曾一度实行学分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一般实行学年制。直到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行学分制。改革开放后,时任上海大学校长的钱伟长教授,在上海大学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1985年中共中央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中,正式肯定了学分制。

  虽然我国大学最早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学分制改革,但是观察已经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几乎全部是学年学分制。除了每门课程给予一定学分、按学分收费之外,学校的课程体系、授课模式、学籍管理方式全部和学年制时一样。所谓学分制改革,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按学分收取学费的改革。

  其实,实行按学分收费,表面是收费方式的改变,实则是对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挑战。从学校角度来说,如何扩大师资资源,是学分制的实施条件;从学生角度来说,如何认识和把握学分制,从而真正做到自己做主学业规划,提高选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问题,都要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得到重视并解决,防止出现学生花钱买学分、教师为求认可考试“放水”等不良现象。

  他山之石

  美国大学 每个学分约1100美元

  哈佛大学首创学分制

  西方各国高校一般实行学分制。而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并得到推广,是从哈佛大学开始的。

  学分制的发展,起源于选课制。即让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

  在选修课的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同一专业、同时入学的学生,由于选择课程不同,如何衡量他们的学习效果?于是,“学分制”作为一种考核标准应运而生。1871年,哈佛大学对学校所有的科目,进行“学分”折算。规定学生无论选择什么课程,只要考试成绩合格,就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学生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数量,就可以毕业,不设置学习年限。从此,建立在选修制基础上的学分制在美国正式形成。之后,哈佛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改革和修正,学分制发展越来越完善。

  实践性强学科学分“单价”高

  美国绝大多数学校按照学分收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分“单价”各不相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单价”也不同。按照学分收取学费的美国大学,其学分的总价即构成学费的主体部分。

  美国大学的学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有很大差异。公立学校中,以加州大学为例(所有分校大同小异),加州大学按照学分收取大学学费,每个专业学分“单价”都不一样,平均来讲,国际学生需要支付的有教育费和学费两部分,大概一年3.2万美元左右,一个本科学生毕业要修完120-124个学分,即每年平均修30个学分,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学分在1100美元左右。艺术类、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实验室、耗材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学分“单价”更高。

  单学期超12学分学费“封顶”

  在重视教育的德克萨斯州,学费是按照学生修学的学分数量不规则递增。在工程学院,学分的起始价格为4583美元,而2个学分只收费5741美元,3个学分则为6850美元,以不规则比例递增。同时规定如果学生在单学期内修学的学分数超过12,则以15515美元“封顶”。以公认性价比最高的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为例,如果一个国际学生到该校就读工程专业,那么他需要修完至少126个学分才能毕业,每学期在15学分至17学分之间,只要修到12个学分以上,统一收取15515美元。也就是说,在每学期按照规定修够学分的情况下,该学生4年所要支付的学费总额为15515美元乘以8个学期。

  目前,美国仍有少数学校仍按照学年费用收取,如斯坦福大学不按学分收费,本科修够180个学分毕业,每年学费3.9万美元。(芷涵 张超)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