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院士的“光环”应只属于学术

2013年12月22日 16: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19日,随着53名中科院新增院士和51名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制度的意见再次受到舆论关注。

  “院士”是学术界的“皇冠”,许多国家都将这一称号授予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本国科学家。笔者认为,院士头衔之所以珍贵,不仅是因为院士们所取得的成就非凡,而且更因为他们在纷扰繁杂、拜金浮夸的各种社会思潮和诱惑中,专心于学术,完全凭借自己的智慧站在了学术的巅峰。这份荣誉至臻至纯,绽放的是纯粹的学术光芒,因此才赢得人们无限尊崇。

  电影《美丽心灵》中有这样一幕动人的情节:年轻的纳什初到普林斯顿,在咖啡厅里看见学者们将自己的钢笔轻轻地放在一位老者的桌上,以表达对其学术成就的崇敬之心。而电影结尾,暮年纳什以自己的学术成就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受到了学者们这样的赠笔礼遇。学者们对自己认可的科学家表现尊崇之心是这样低调含蓄,但是这一仪式般的行为却格外动人。因为这一情节寓示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传承着一种高贵精神:仅以学术来赢得荣誉。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院士评选却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以外的因素影响。贿选、运作、学术造假等等,让院士的头衔被异化的越来越重,学术的“光环”被笼上一层阴影,人们崇敬之心渐渐地掺杂了一些质疑,甚至反感,“让学术回归纯粹、让院士回归荣誉”的呼声愈发强烈。

  在国外,院士拥有的特权可能仅仅是校园里的一个停车位,或者是可以在某个“行人止步”的草地上自由散步的权力。然而,在我国这一称号不仅是荣誉,更意味着随着头衔而来的实际权力。当选院士,不仅意味着国家副部级待遇,而且带来很多利益。同样一个科研项目,有没有院士参与,获得的科研经费悬殊极大,而在科研项目和成果评价体系中,院士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能在科研资源分配上获利,能在各种评选中“说了算”,一个单位拥有了一名院士就等于有了个“聚宝盆”,难怪张曙光之类的企业高管或政府官员争选院士。

  我们期待,院士制度改革能让学术之光更加璀璨夺目。重新擦亮院士头衔的“光环”,首先就要摒除功利的“杂质”,让院士回归学术的芳草地。另一方面,在学术资源的分配上,也要适当地向普通研究者倾斜,让他们不再为生存疲于奔命。只有这样,学术圈才能成为纯净的“圣地”,院士们才是真正凭借智慧胜出的“牛人”,才会成为学者们心目中的“泰斗”,就像《美丽心灵》中那一幕一样,他们也能安静地、从容地接受所有学者们由衷敬仰。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