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义务教育之困如何解:城乡一体化理念化解大班额

2013年12月27日 09:3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今年9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别到山西、吉林、河南、广东、重庆、云南、青海、新疆8省(区、市)对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本报记者跟随检查组,在部分省区进行了检查。

  执法检查组了解到,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1.8%。从整体上看,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得到了较好落实,义务教育迈入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两基攻坚”到“质量提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贯彻义务教育法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执法检查情况时坦言。

  那么,执法检查中发现了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城乡一体化”理念化解“大班额”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学生向县镇学校,县镇学生向地市、省城学校流动的趋势非常明显,城市学校面临严重的校舍紧张、学位紧缺、“大班额”等问题。

  河南省教育厅的一份材料显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20%以上存在“大班额”现象,其中初中学校50%以上存在这种现象。为扩大学校规模,满足孩子上学的需要,各地新增和改扩建学校的任务相当繁重,有的学校甚至在校舍上面加盖楼层,有的占用体育场所扩建新校舍。在云南,六七十人的“大班额”比较普遍,个别地方甚至还有16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

  针对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执法检查组建议,一方面要对原来设计规模小、占地面积小的学校,通过改造、扩建和置换等方式,扩大学校用地面积、改善办学环境,保障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加大对城镇新增学校的建设,城市新区开发、城乡新建居民区或旧城区改造等应该按照规划设置学校,解决好新建居民区配套建设中小学校的问题。

  “要督促地方政府关注城区学校建设,依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根据学龄人口的增加,建设新校,扩建老校,切实化解‘大班额’等问题。”王晨强调。

  把体育课真正还给孩子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但孩子们体育活动时间少,特长培养时间也不多。学校搞了一些活动,家长却不愿让孩子参加。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人。”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高立新无奈地说。

  学生体质弱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情况。“由于场地、设备缺乏和师资短缺等原因,一些学校难以开齐开足课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如不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王晨指出。

  对此,检查组建议,应当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校要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把体育课真正还给孩子。”王晨说。

  部分农村初中辍学率超过10%

  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执法检查组却发现,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有的地区甚至超过10%。初三学生流失严重,初中生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

  执法检查组在青海海西州了解到,个别家长和监护人依法送子女入学的意识淡薄,加上该州流动人口多,学生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有些学生甚至不与学校打招呼而“消失”。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辍学的主要原因有:极少数是因贫辍学;多数是学生随家长工作地区变化而流动,未能及时转学;一些地区在学校布局调整后,低年级学生因上学路途远而辍学;再就是一些学生家长认为继续让子女读书升学不如早务工赚钱;一些学校教学水平低,学生因厌学而辍学。

  此外,执法检查报告还建议,应尽快建成和推广、完善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准确掌握学生流动的真实情况,为学生入学、转学提供便利,为科学配置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本报记者 殷 泓)

【编辑:燕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