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育部要求19个大城市规范免试就近入学方案

2014年02月18日 10:4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昨天,本市140万中小学生正式开学,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为新学期“开个好头”。

  云南独龙族民歌歌手阿普萨萨身着民族服装来到黄城根小学,与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为同学们上了开学第一节民族音乐课。

  昨天,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依据通知要求,明年,北京等19个大城市要实现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

  今年须破解择校难题

  依据教育部通知,19个大城市指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这些大城市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最受社会关注。《通知》明确规定,今年各重点大城市要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面采取切实举措,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

  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到2017年,19个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组织考试及与入学挂钩行为得到杜绝,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得到根治。

  此外,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省份不再增设该方式。

  择校生不享优质高中校指标

  教育部将进一步纠正影响19个大城市入学工作的违规行为,各地不得违反《义务教育法》免试规定、不得抢夺生源和举办相关培训班、保持治理择校乱收费高压态势。今后,入学工作禁止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形式的考试、考核。各重点大城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入学报名工作要在网上进行,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个别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的行为将得到纠正,禁止初中从小学各个年级选拔学生进行“特殊”培养,变相抢夺生源,破坏正常教育生态的行为,任何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

  教育部表示,会坚决查处个别学校收取择校费的行为,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特别要治理通知家长到指定单位缴纳各种名义的择校费的行为,巩固治理乱收费成果,防止反弹。择校生或小升初不按规定入学的学生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

  逐步缩减名校择校生比例

  按照要求,各重点大城市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总体及阶段性目标,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3月底前,19个大城市相关工作安排及责任人、联系人名单、详细联系方式须报教育部。工作方案要突出重点地区,着力聚焦主城区择校问题;突出热点学校,着力控制并逐步缩减一些名校、热点学校的择校生比例等。

  据悉,教育部要求各重点大城市将入学工作纳入教育综合督导,作为衡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建立全方位、经常化的督导检查机制,把评价考核与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不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进行通报和曝光,发挥专项治理的警示作用。

  本市将抓紧制定相关政策

  市教委昨天表示,将按照教育部要求,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结合北京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政策。目前,相关政策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

  专家观点

  重在细化操作细节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认为,教育部新近印发的通知,对于一些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的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些政策要求必然会对北京市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影响。”桑锦龙说,“目前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有针对性制定各地具体的入学方案,特别是包括如何确定‘划片’、如何‘就近’的操作细节等。”

  目前包括本市在内的一些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和户籍分离、居住地和学籍分离的情况还不少,有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际上还是职工子弟学校(例如一些大学的附属学校),再加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要实现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各城市做更多的具体研究。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