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大试点“三位一体”招生 打破一考定终身制度

2014年04月30日 09:5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浙江省从2011年起,在省属高校中尝试“三位一体”高考招生改革,即把考生的会考成绩、高校对考生的测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考生。

  最近,浙江大学也开始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新方式,所录取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只占录取权重的六成,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浙大的加入,使这项改革,首现部属院校的身影,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试题目“挑战性十足”

  据介绍,今年浙大的“三位一体”招生“首秀”,共涉及10大类17个专业,将面向全省招收100人。考生需要经过笔试、面试两个环节才能突出重围。参加“三位一体”的考生最后的成绩将按照“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高考总分占60%”的方式计算形成。

  4月19日,浙大进行考生综合能力测试。采用面试的形式,由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设计考题。浙大本科生招生处处长吴敏介绍:相比自主招生联盟“华约”的考试,“三位一体”招生更侧重考察学生的专业倾向和专业培养潜质。学校希望学生专业意向明确、有学科特长,对人生有目标和规划。

  在面试环节,也正体现出浙大这一选拔原则,许多题目让不少学生大呼“挑战性十足”,包括“想要找到失踪的MH370,需要用到哪些海洋技术”“谈建三峡大坝的利弊”等。

  各院系在考试的方式上别出心裁。浙大临床医学专业的面试分为中文和英文面试两部分,除要求自我介绍、针对某一话题谈观点,中文环节还让学生讲述“最感动的人或事”。最后的无领导小组面试,让5名学生就热点医疗话题展开讨论。

  “医学专业属于职业教育,所以我们要更关注考生的素质,看看考生有没有同情心,面对复杂的情况时会不会优柔寡断等。这些问题并非考能力,而是考察考生是否适合医生这个职业。”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智说。

  探索个性化招生新路子

  2007年,浙大首次将应用生物科学大类划入提前批招生,要求入校后不得跨大类确认专业。此后有人质疑:浙大此举实为为相对冷门的农科大类专业“锁定”生源。

  记者了解到,今年浙大为“三位一体”招生设定的17个专业,囊括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俄语、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等。

  这样的专业设置,的确让一些学生心生抱怨,他们认为这些专业相对冷门。在实际报考中,俄语、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3个专业,面试比例甚至不足1:3。

  针对提前“锁定”生源一说,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表示,17个专业中部分为长线专业,其目的就是要选拔一批立志从事这些专业且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

  在谈到浙大此次尝试“三位一体”的目的时,陆国栋称:“首先是为学科、专业选拔一批专业意向明确,有学科特长并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其次,通过这样一种招生形式,探索浙江大学个性化招生的新路子,充分体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科学公平、择优选择的招生思路。”

  促使中学更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相比浙大每年5000多人的招生人数来说,此次100个“三位一体”的招生名额,并不算多。陆国栋表示,首次“试水”招生规模不宜太大,明年的招生人数和专业数可能会有增加。

  陆国栋认为,此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意义重大。他说:“这样一种方式,打破了统考分数作为唯一评价选拔依据的招生方式,从而建立起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选拔适合高校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学生,同时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科研宣传处处长鲍夏超看来,浙江大学实施“三位一体”招生,不仅让这座著名学府在人才选拔上新添了一种全新模式,也让浙江的这项改革又迈出一步。

  记者了解到,2013年,浙江共有22所普通高校开展了“三位一体”招生,招生录取1885人,这一人数是2011年试点初期人数的7倍多。

  温州大学一项统计显示,通过“三位一体”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虽低于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但该校一名负责招生的老师坦言,这些学生活跃度高、心理调适能力和活动能力较强。“三位一体”,给了偏科的孩子们多一次机会。

  2014年,浙江全部36所高校计划招生3500多名。除浙大外,上海交通大学也首次在浙江实施“三位一体”招生。鲍夏超认为,未来对学生的多元化选拔,肯定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这也会促使中学教育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报特约记者 朱海洋 本报通讯员 严蓓蓓 本报记者 严红枫)

【编辑:燕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