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12届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半夏的纪念”举行

2014年06月07日 17: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6月7日(记者曾鼐)第12届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半夏的纪念”6日晚在京举行,共有来自美国、法国等900多部中外学生作品进行角逐。21岁的中国大学生杜怿超凭借纪录片《不是北京的北京》夺得年度最佳作品奖,该片以记录“睡城”燕郊生活为主,探讨北京城发展。

  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半夏的纪念”始创于2003年,由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联合主办,是北京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影像节之一。今年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地的900多部影片参赛,《不是北京的北京》、《最后的黄土人》《爬树》等分获年度最佳作品奖、最佳短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等7个大奖。

  6日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中国新生代独立电影人郝杰等对多部中外优秀学生作品进行了现场推介,其中不少作品聚焦环境污染、养老问题、城市疏解等社会热点。

  作为颁奖嘉宾,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称对学生高度关注尘肺病、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感到“很惊讶,也很感动”。她说,希望年轻导演们尽快成长,共同记录城市变迁。

  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项目官员朱莉(Julia Broussard)6日对中新网记者说,看到中国大学生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导演,感到“很兴奋”。朱莉说,希望进一步与中国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女性教育等。

  “半夏的纪念”评委会主席何苏六说,中外文化不同,各国学生的作品创作风格也各异,影像展为各国学生和年轻导演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助于了解异域的文化。他称,年轻人的创作思维更活跃,没有禁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往往视角很独特”。

  摘得评委会大奖的杜怿超,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利用1年多的时间创作了纪录片《不是北京的北京》,该片记录了燕郊百姓的生活,聚焦大城市发展。杜怿超称,作为一名年轻人,自己一直很关注京津冀一体化等社会议题,“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我们年轻人,都应该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杜怿超称毕业后决定“创业”,目前已组建了一支拍摄团队,“要继续追求纪录片梦”。

  当天,已退出主持界近1年的张绍刚在晚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暂时不会选择复出,要继续当老师”。张绍刚说,当老师“很快乐”,能从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