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假期“上新课”背后的重重纠结

2014年08月04日 11:11 来源:大连日报 参与互动(0)

  假期不准“上新课”的要求从全国到本市几乎年年都提,奇怪的是,“上新课”却在“十二道金牌”的禁令下愈演愈烈。本报记者一圈暗访下来,几乎所有民办文化补习机构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上着新课。“上新课”的背后,显示出家长、教育监管部门和教育体制的重重矛盾与纠结。

  一边掏钱、一边吐槽是家长的矛盾。众多家长都想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全面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高分”。因此,成绩差的得补,成绩好的也得补,因为别人都先上了新课,你不补就要落后。正是在这种“从众心理”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被自愿”登上了补课这艘停不下来的“贼船”;一边禁止、一边红火是监管部门的矛盾。这几年,教育监管部门对假期补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处罚手段越来越严厉。然而,各种民办文化补习机构假期里却越来越红火,“上新课”成了重要的赚钱方式。一边减负、一边考核是教育体制的矛盾。教育部门这些年一直在力主为孩子减负,“禁补令”的出台也是为此。然而,高中和大学的升学率考核却一直存在,导致家长们的抵触心理。有谁会不想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这无疑为补课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把假期“上新课”比作一只苍蝇的话,那陷于矛盾的这三方都是“有缝的蛋”。

  首先是家长需要反思。很多家长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为了孩子的补课一掷千金。作为补课最直接的受害者,家长为什么会推波助澜甚至甘之如饴?其中有一个现象需要重视,那就是高分学生的示范作用。很多高分学生正在走“全科补习之路”,目的是冲北大、清华等名校。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偏执,让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学习机器,一些个性和才能被扼杀。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理,也导致把分数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准,跟风补课。要想不被“绑架”,家长们首先要给自己上一上教育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需要什么样“全面发展”的孩子?

  教育监管部门更需要反思。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北京交管部门的领导说,不要认为交通拥堵是必然的,就以为交通管理无所作为,这同样适用于违规补课。其实,诸多领域的政策都是相当完备的,执行起来走样的问题就在于监管的力度不强和惩戒措施不力。不可否认,违规补课是全国都存在的问题,很难根治。但只要真想治理,办法也会有许多。

  最应该反思的当属现行的教育体制。暑期“上新课”是应试教育的直接衍生物。家长、老师、学校乃至教育部门的纠结根源都在于应试教育。以考定终生、以考论英雄的教育评价标准,先逼着家长投身到补课大军中,再引诱老师参与其中,而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升学率在全省、各市中一旦排名靠后,就会逼迫教育部门在“压力山大”之下,对各种补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消除掉形成市场的要素,才能够彻底消灭补课市场的繁荣。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教育部门这些年的努力,包括素质教育、大学扩招、自主招生等,这些努力都致力于把通往大学的“独木桥”变成康庄大道,让求学的孩子不再那么辛苦。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什么时候能让家长、学校、教育部门都不再纠结,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轻松的中学生活,假期提前上课的怪现象才能终结。(雪婴)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