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赞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注重可操作性

2014年08月05日 14:55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出炉。此次修订,将原先共70条2000余字的守则与规范合并,精简到9条381字,其中还首次出现了“会自护懂求助”、“远离毒品”、“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等新内容。据称,此次修订,“坚持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的原则,注重可操作性。

  现行的守则自2004年制定,迄今沿用10年,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缺乏可操作性”可能是最大的“硬伤”。表面看来,这个守则条条正确、条条高尚,但细细一品就会发现,其中更多的是口号、宣教,不仅笼统抽象,而且更像是强制的教训。

  中小学阶段,对于一个人习惯的养成、教养的培育,无疑是很重要的。孩子们从日常的饮食起居、读书玩乐中开始接触这个世界。囿于认知的程度,孩子们需要知道的不是空泛抽象的“主义”,而是具体的待人接物。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我们应该在具体而微的场景里,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

  风靡至今的传统启蒙教材《弟子规》就是这方面的典范,“父母呼,应勿缓”、“衣贵洁,不贵华”、“借人物,及时还”,这些规矩不但文字简明、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在家、外出、求学等不同场景下,孩子们应该守持怎样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从宣扬大而空的主义,回归具体而微的指导;从设定培养目标的“人为”干预,回到从孩子现实出发的“为人”须知,这是此次《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秉持的原则。让人欣喜的是,修订版已经很大程度做出了改变,不仅更加精简,行文也更加具体。

  若要让《守则》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我们需要更多努力的,还是这句话——“告诉孩子怎么做”。如果,孩子们能在居家、上学的具体场景中,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参照《守则》就可明辨是非,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那么我们就可期望,《守则》不会成为一纸空文,而是孩子们成长途中的“启明星”。(梁国瑞)

【编辑:高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