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高校涨学费何必以济困助学做幌子?

2014年08月08日 14:01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年,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份平均涨幅高达50%。有网友担心,这会加重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负担吗?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表示,省教育厅明确要求江苏高校在调整收费标准后,必须将增收的学费按规定比例,足额、及时提取,全部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代快报》8月7日)
  那个表示“担心”的网友极可能是托儿——学费上涨的“受害者”是每一位学生,何故只将目光放在家庭困难的学生身上?诚然,穷孩子所受的影响更大,但是不是只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涨价就合情合理了?将涨价后多收上来的钱拿出点儿分给特困生,看似充满了人文关怀,说到底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关怀特困生什么时候成了同学们的责任?
  一直在扩招,一直在涨价,很多招生无虞的高校始终贪婪,却从未向公众交代过学费上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又有多少花在了学生身上。办学当然有成本,物价和人力资源成本的确也在上涨,可是跟高校收入的增速相比,这些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校舍、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都在重复使用,更新成本并没有大到需要年年涨学费的程度。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国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4%,这些钱都哪儿去了?怎么两头都在使劲,却似乎永远也不够用呢?更有甚者,为了扩招不断跑马圈地,却由于远超社会需要而到了破产的边缘,而“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到头来还想让学生来埋单。
  这已经不像是公立大学了,就连发达国家的私立大学也没有如此疯狂——只要你能承受,我就敢收。可见,始于上世纪末的教育产业化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很多高校单纯追求利润回报,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试图将一切教育活动变成盈利活动,客观上损害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也给农村贫困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事实上,适度的产业化并没有错,例如高校后勤产业化,再如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转化科技成果,都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弥补自身经费的缺口,同时造福于社会。其中的边界,在于是否服务于教学主业,是否保障了学生的利益,倘若本末倒置,利用资源优势将学校办成了公司,且提供不了优质的产品,最后受伤的只能是整个国家。
  “要涨便涨”的背后,既有教育产业化畸形发展的推波助澜,更凸显出教育监管部门的缺位——高校的自主权是否太大?是时候核查一下教育经费的真正去向了。(本报评论员 宋鹏伟)

【编辑:高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