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大学教育成不了作家“助产器”

2014年11月04日 15:42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作家,真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制造吗?北师大的尝试,让这一争议多年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11月3日《人民日报》)炼就一位作家,除了天赋,还有必不可少的几个“配方”: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人生思考、敏捷的心灵感悟、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积极的社会担当,等等,这些都不是大学教育能够给予的。自古以来,文学创作为何被认为具有“神奇魔力”?因为文学创作的创造力乃多种因素成就;一些文学爱好者为何痴情笔耕多年仍成不了“家”?原因正在于作家的“神奇魔力”不可传授、不可培养。

  若硬要说作家的能力可以传授,那也只是他们如何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技巧以及如何虚构故事、如何谋篇布局等。大学“文学创作”专业可以让学生从作家身上学到在书本以外的东西。但负面问题又来了:模式化的写作教育会不会约束写作者的自由心性,让其文学创作写得越死?有论者早指出,自由的心灵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起点,一个作家就是一个世界,一百个作家就是一百个世界。

  故大学文学创作专业先别急于以“培养作家”为使命,更不能盲目自诩“培养的是作家,不是写手”,大学教育成不了作家的“助产器”。大学文学创作专业“批量生产”出来的甚至有可能只是文化工人,或跟着市场走的赚钱机器。而文学爱好者也勿以为,读了文学创作专业就能成为作家,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作家潜质者即使不接受大学写作教育,靠自我修炼也能成家成名。何勇海

【编辑:叶攀】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