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女孩逼胎折射“悌”文化危机

2015年01月21日 09:0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悲剧。亲要生而子不许,却显得荒诞。武汉一13岁少女以自杀逼迫父母放弃二胎,不得不让人深感遗憾和唏嘘。生孩子,给家庭带来新成员,给世界带来新生命,这怎么就成了一桩巨大的烦恼?

  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去考量,生育政策放宽对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利好,尤其是那些原本被卡在政策门槛外的人,“单独二胎”放开后,就出现了一批超龄产妇。然而,据卫计委公开数据,“单独二胎”政策实施以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家庭不足预计的一半。实践已经证明了很多专家的预判,放开生育绝不是政策开一个口子那么简单。事实上,生育选择涉及的不只是家庭的经济、精力等刚性问题,还与社会心理、学校教育、育儿支持等软环境密切相关。

  生孩子不是开闸放水,闸门拉多高就能放多少水。现实是,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已经建立了一个独生子女社会,隔代效应已经显现。所谓“隔代”,是指连续几代到达育龄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多胎子女家庭已经完全陌生,在观念里不会产生多要一个孩子的想法。而且,即使有这样的想法,也会面对与外部环境格格不入的处境,因为我们社会为家庭提供的各种服务,已经统一为“两大一小”设计。简单举几个例子:独生子女可以享受的各种福利,如单位的医药费报销,合法二胎子女就没有了;对口学校的学位,二胎子女也许就轮不到了;连住酒店吃自助餐,第二个孩子也面临要加床、加餐的支出……这不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歧视”吗?

  更夸张的是,在我们整个日常文化和教育中,都已经“自然而然”地删除了“兄弟姐妹”这样的概念,现在的孩子对“兄弟”的理解就是好哥们,而不是自己的血脉亲人。在我们的童话里、舞台上、课本中,也很少出现家庭里的第二个孩子。“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悌”是兄弟姐妹的友爱。孝悌,就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可是,“悌”的存在感在下一代中还有多少?差不多已经可以基本忽略了吧,“悌”文化的消亡,抽离了传统价值观中一个很重要的支撑。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情绪控制能力……这些普遍性的少年心理问题,都与此有关。

  在这种情形下,怎么能去责怪武汉那名少女太任性呢,她该如何面对家里出现的“陌生人”?父母有没有为她做好必要的心理建设,有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甚至是父母自己有没有做好抚育两个孩子的准备?这都不只是一个家庭自身的问题,也对整个社会环境,能为他们提供多少支持提出了疑问。

  “只生一个好”,毕竟只是一个阶段的宣传口号。当生育政策调整为允许“单独二胎”,那么就应该按照社会发展规律、人口科学规划,设计一揽子的配套措施,让政策可以推行下去。绝不能说,放开一个口子就结束了,而不去考虑能不能达到政策调整想要的效果。更进一步去分析,计划生育国策的目标也不只是控制人口数量,更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人口素质。如果我们的生育政策,只能够控制数量,而不能提高质量,那也绝称不上是成功的。

  如何提高人口质量,除了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营养供应和国民教育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综合素质较高的父母愿意生孩子。然而,自现代以来,国际上一种很普遍的趋势就是,父母素质越高,生孩子意愿越低。一些经济发达、国民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出现了人口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不引起重视。不要等到需要重奖人们去生孩子那一天,才来反思今天已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施平)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