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不少教学型高校科研风气不浓、前景式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专家:不少教学型高校科研风气不浓、前景式微
2009年01月23日 15:5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抓教学的同时也要抓科研,这是本科高等教育的共性。但自从把本科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之后,不少教学型高校的科研已处在一种观念淡薄、地位不高、风气不浓、前景式微的艰难处境中,有的教学型高校甚至声称:学校的任务在于全力把教学工作搞好,在科研方面有没有成绩关系不大。

  教学型高校果真不需要重视科研吗?没有科研的参与能完成教学使命吗?

  诚然,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校相比,教学型高校工作重点更应放在教学上。但是,科研工作不是教学型高校的重点,并不等于教学型高校可以放弃科研。其实,科研仍然是教学型高校维持其存在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活动,是其生命活力之源。

  首先,从知识的性质看。教学型高校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校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并无本质区别,同是属于高深知识的范畴,只不过后两者的知识教学实践因办学力量较强而体现得较深及较前沿些。既然同属于高深知识范畴,而高深知识又总是在广泛复杂的联系中存在的,在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中生动演绎着的,那么,教师要把高深知识教授好,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就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理解教材知识的能力,也需要有较强的追踪、总结乃至创新相关知识的能力,需要在怀疑与探究中内化高深知识,发现高深知识,传播高深知识,使工作真正符合本科教学的需要。要到达这一境界,教学型高校教师也需要围绕教学知识开展多种样式的科研活动。

  其次,从教学的源流看。教学型高校教师的教学同样分教学准备和教学输出两个阶段。教学准备包括对教材知识的吸收和对学理问题的研究,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其中对学理问题的研究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对学理问题的扎实研究和清晰理解,就无法形成高质量的教案,教学准备就容易虚化。教学输出主要通过讲授的形式来体现教案内容,它是教师学术能力与水平的能动流露。可见,以科研工作为基础的教学准备正像是教学中的“源”,课堂讲授则像教学中的“流 ”,没有对“科研”这个“源”的开拓,“讲授”这个“流”就会干枯。把教学与必要的科研割裂开来,只注重加工知识、表达知识而不重视研究知识,这种教学只能成为一种浅层的知识传播。

  最后,从文化的境界看。教学型高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需要特别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似乎使教学多了实用味,淡了学术味,对教师文化境界要求不高。其实,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教师施以文化境界的影响,需要课程中的学与术的灵活转化。正因为这样,教学型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涵养相应的文化境界,形成相应的观念、话语、情境、习惯、要求等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还需要不断从旧境界过渡到新境界,从小境界过渡到大境界,使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具有特定的文化趣味。而新境界、大境界的形成,又只有通过各种科研认知活动的不断磨炼与拓展才能真正达到。没有科研活动的多次磨炼与拓展,就无法使思想境界不断跃迁,就难以形成过硬的解释力和操作力。

  当然,教学型高校的科研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校应该有许多不同。对研究型高校而言,由于科研的基础及条件较好,学术队伍力量强,他们的科研既要结合教学来展开,同时也需要面对学科中的基础问题与现实问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发明的能力。对教学型高校来说,受多种条件的制约,教师的科研活动的难度一般不宜过大,且应以应用研究、技术研究、教学研究为主,以少量的自我可及的基础研究为辅,以适应多能级人才生态的价值诉求,同时,科研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以利于多方面地推动教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部分本科高校定位于教学型,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地重视教学和投入教学,但不能因此轻视科研、抛开科研。科学研究的本性,决定了它永远是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基础,是推进本科教学的强大动力。高校教学是生存在科研基础上的教学,教学不能与科研相割裂。这是教学型高校不能忽视的。

  (作者胡银根系宜春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李重系该所讲师)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