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学校未免费为学生供开水 带水上学书包更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多数学校未免费为学生供开水 带水上学书包更沉
2009年11月04日 11:14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规实施1年多,多数学校未免费为学生提供开水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 耿琳实习生 李姝

  阅读提示:去年8月21日,颁布实施的《湖北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明确义务教育学校收费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免费为在校学生提供开水,相应的费用纳入公共经费支出范围。不得强制向学生提供纯净水(矿泉水、蒸馏水)、课间餐、豆奶(牛奶),并强制收取费用。

  天气一天天转凉,一些中小学生家长纷纷来电反映,孩子们在校喝水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多数学校不向学生供应开水,学生自带开水现象非常普遍。

  投诉

  孩子在校喝水难

  2个月来,看到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背着书包上学,刘女士就感到心酸。装满书本和文具的书包已经够沉了,为了解决在校喝水问题,又装了一个盛凉开水的塑料瓶,女儿的负担太重了。

  刘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学校教室里,没有公共的饮用水供应。为什么有令不行呢?

  像刘女士一样为孩子在校喝水问题操心的家长不在少数。

  王女士说,前几天,他儿子带去的水被同学分着喝了,下体育课后,他渴得不行,只好跑到厕所水龙头前猛喝一阵。当晚就开始咳嗽、拉肚子。

  王女士认为,天气越来越冷了,孩子在校时间较长,喝不上干净的热开水,实在让人忧心。

  采访时,也有家长表示,孩子不喜欢喝白开水,喜欢到小卖部买纯净水或饮料喝,每天喝水都要花好几元钱。

  探访

  带水上学,书包更沉了

  记者探访襄城、樊城几所小学、初中发现,相当多的学校确实不向学生供应开水,学生自带开水现象普遍。

  昨日中午,在大庆路一公交车站等公交车的小学生告诉记者,他每次都带满满一瓶水,但经常不够喝。又不敢到老师办公室要水喝,只好忍回家猛喝。

  下午放学时,记者在荆州街某小学门口看到,放学走出校门的小学生,几乎清一色背有水瓶。上学的三年级学生小黄说,带的水不够喝,有的同学就到小卖部买纯净水或饮料喝,一些男生干脆直接喝自来水。

  樊城某小学教师说,他们学校有锅炉房烧水,一般是老师用开水瓶打水到办公室,不允许学生直接用水杯接水,担心被烫伤。学校从未公开向学生供应过开水,不过一些胆大的学生会主动到老师办公室倒水喝,老师对此都是来者不拒。

  多数学校负责人表示,他们一直默许学生们到办公室倒水喝,但敞开供应用水量太大,无法满足太多学生的要求。

  校方

  安全隐患多,经费也吃紧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前些年,学校每月收取每名学生2元水费,向每个班级供应桶装纯净水,以此解决学生喝水问题。“虽然是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但一个班不可能存在一部分孩子愿意交钱喝水、一部分孩子不愿交钱喝水的现象。只要一个孩子不交钱喝水,操作执行上就有难度。”他表示,由于部分家长指责其乱收费,如今,教室里已经看不到桶装水了。

  一些学校负责人称,广州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已开始架设直饮水处理系统,解决了学生在校期间饮水问题。目前实行“一费制”管理,襄樊中小学架设直饮水处理系统,提供上千学生饮用,学校无力负担这笔开支。

  某中学校长告诉记者,供应开水的开支问题是次要的,主要是学生容易被烫伤,有很大安全隐患。学生一旦被开水烫伤,学校要承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供应开水缺乏可操作性。”

  襄樊市教育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该规定并非强制规定,主要是起到指导作用。没有具体实施办法,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武汉市也没有很好解决在校学生饮用水问题,只是部分中小学教室提供桶装水,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专家

  儿童喝什么?首先白开水

  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学博士刘坚查表示,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阶段,白开水对健康最有益。过多饮用含糖饮料等高热量食品,如果运动量不足,易致肥胖;乱饮自来水,易引起孩子胃肠道不良反应。

  刘说,口渴不及时补水,容易造成体内酸性物质堆积,引起烦躁不安、无心学习等不良反应。

  国外许多营养专家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补充体液消耗的最好物质是白开水。

  研究表明,煮沸后自然冷却至20℃~25℃的白开水较容易透过细胞膜,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经常喝白开水,能促使肌肉组织中的乳酸积累减少,使人不易感到疲劳。

  中小学生一天该喝多少水?

  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对水的需求量比成人大许多。正常情况下,学生一天的饮水量应超过8杯(1000毫升左右),而在高温季节或上体育课后,对水的需求量更大;倘若学生长期饮水不足,将造成体质下降。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