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对教师打分? 大学教师企业化考评引发争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每月对教师打分? 大学教师企业化考评引发争议
2009年06月08日 10: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湖北一独立学院对教师每月要打分,4次不合格被淘汰

  末位淘汰让人紧张得睡不着觉

  每周要上16节课,中午能够在回家的校车上睡着。这几年,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65岁的王世琪教授感觉似乎比在公办大学教学几十年都更忙碌些,“压力也更大了”。

  王世琪退休前执教于湖北省一所普通本科院校,5年前返聘到省内这家独立学院。变化缘于3年前学校推出了一项企业常见的员工绩效考评机制:每月都要面临考评,优秀者可以加工资,不合格者要被扣发工资甚至调岗。

  最近,这项自出台之日就备受诟病的考评制度随着一位老教授的去职再次引发多方热议。在包括学校中高层干部的反对声中,学校董事长陈卓国于5月初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向大家讲解政策。

  据介绍,商贸学院的这一考核制度被命名为“二七一制度”,即在每月的考评中,20%的人员为优秀,70%为合格,10%为不合格,每个月评估一次,优秀奖励20%的报酬,合格维持不变,不合格则被扣20%的报酬。在任课教师的评估考核中,学生给老师授课打分占30%、专家督导组听课打分占40%、同行打分占30%。在一年的8次考核中,若有4次不合格,将被调离工作岗位甚至会遭到解聘。

  这项规定实行以来,该校每学年都有老师被降职或淘汰。有的老师考评不合格被降为辅导员;有的被调到图书馆当管理员。该校电信系一位教学秘书因为3次被评“不合格”被调到图书馆工作。

  这位老师说,以前学校实行“优良中差”考评方式时,大家都是优秀。实行“二七一”后,大家都比以前努力,“我觉得自己做得也很好,不知道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更加难受的则是该校部分身兼行政和教师双重职务的教师,按学校规定两边都要参加考核,只要一边不合格,两边都完蛋。

  就在上学年考评中,该院英语系一位返聘的老教授,被评为“不合格”。老人感觉自尊心受到极大侮辱,没法接受,后愤而离职。

  “老师越来越难当,末位淘汰让人紧张得睡不着觉”,一些老师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3年来见证了考核机制运行的王世琪如此分析这个制度的缺陷:学生评分带有主观性,公平性很难把握;每次5名学生为老师打分,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怎么表达;督导组专家一般每月听一次课,有些专家不熟悉所听课的专业,打分准确性值得商榷;硬性规定有10%的不合格指标,有时候整个院校的老师工作都不错,会不会导致硬性摊派?

  高校借鉴企业管理方式需加改造

  被评的教师怨声载道,而一些学生则对这项制度持肯定态度。

  建筑工程3班的学生督导张永芳介绍,同学们打分都很客观,分教学、态度、板书、互动等10个重点。每次评分前,他们会征求全班的意见。“自从有了评价老师的权利后,对我们每次提出的建议,老师都会马上改正。”

  在董事长陈卓国看来,设立新的考评机制3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风有了质的提高,很多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还向媒体透露,这套机制主要在起激励作用,每年转岗的只有3至4人。

  “企业面临的压力大,改革动力足,管理创新往往走在高等学校的前面。”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献君教授介绍,国内外高等学校管理一直在借鉴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制度,二者的管理对象都是人,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借鉴。但高校是学术组织,有其自身特点,高校在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时需要加以改造。

  此前,一所独立学院就教师考评能否实行末位淘汰制向刘献君教授征求意见,当时他就投了“反对票”。

  刘献君的理由是:高校教师的职业是学术职业,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学科性等特点,教学和科研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创新,需要一定的周期,与企业生产产品不一样,不能简单地采用末位淘汰制。

  “独立学院引入‘二七一’考评体系,出发点是积极的,但每月考评,末位淘汰,可能会事与愿违。”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吴先明教授认为,独立学院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独立学院不是生产车间,要长期发展应该重视学科建设、学者培养和学风积淀,这才是大学存在的基础。企业绩效考核通常以一年为周期,分段考评,但大学需要有长期的办学宗旨,完全引入企业考评体系显得急功近利,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青年教师的成长。

  而包括陈卓国在内的一些专家和办学者认为,长久以来,高校都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只有奖没有罚的制度是行不通的。现阶段,“二七一”在学校很适用,如果取消了,就又回到了大锅饭,会对更多的人造成不公。

  在刘献君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议,一大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聘任制不完善,与国外大学相比,缺乏分阶段、分系列的聘任。

  他介绍说,国外大学对新进教师一般都有5~7年的试用期,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学术职业,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有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学校有一个考察教师的过程。经过试用,不适合做学术职业,则可以转到其他的岗位,如果适合教师岗位,则可以进入终身制或其他方式的聘任。“但国内大学在教师聘任中缺乏这方面的制度设计。”

  “此外,治理结构也有待完善。”刘献君说,办大学分为举办方和办学方,公办大学的举办方是政府,政府委托大学党委和行政来管理学校。而独立学院的举办方现在是投资方和申办学校,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学校后,举办方主要是投资方即企业。企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管理大学,势必违背教育规律。 “一个合理的管理结构应该由投资方、管理层、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董事会,董事会聘任院长、副院长等管理人员,对学校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本报记者 雷宇 实习生 黄伟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