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助教受到"90后"学生追捧 比导师还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80后"助教受到"90后"学生追捧 比导师还红
2009年06月26日 08: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期末考试临近,小席发现自己在校内网上的人气飙升,一向以“低调”著称的他,好友人数超过300个。

  小席是北京一重点大学新闻系研一的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助教。

  一天他过生日,在校内网系统的提醒下,留言区出现了满屏满屏的“助教GG生日快乐”之类的留言。

  期末一到,作业要交,试卷要批,小席忙极了。而他的校内网个人主页点击率极高,有人“踩进来”问候,有人来探听成绩,有人感谢助教GG一学期的辛勤劳动。他做助教的那门课程,班上80多个学生差不多有一半人已经“慕名”找到了他的校内网链接并加其为好友。

  其实,不只是小席,如今很多助教都比导师还受人追捧。

  学生遇事先找助教

  和小席一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许潇也在这学期申请了助教岗位。“第一堂课就把全部‘身世’公布于众,QQ、MSN、手机、邮箱都打包留给了学生,也就是让他们随时能找到我。”

  “随时能找到”意味着和学生有大量的交流。小席细细列举了他的助教工作:每堂课前联系导师看看需要帮助做哪些准备工作;每天或者隔天浏览课程网站看看学生们在讨论什么,解答课程相关问题;课堂上协助老师点名或者签到;批改并点评作业;批改一部分期中或期末论文、试卷……

  “还有一些跟课程无关的义务咨询,比如要看哪些书呀,怎么选择专业方向呀……”对一些平时接触较多的学生来说,小席更像他们的课外辅导员,“作为朋友和学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聘用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试行办法》。此后,很多高校都出台了各自的实施细则。如《清华大学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管理细则》规定,助教的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随堂听课,了解教学进度、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做小组和个别辅导、准备上课的教具装置、参与课程监考判卷、指导实验课程、收集和准备教学资料等教学辅助工作。

  这些琐碎的工作让助教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接触,而学生们也似乎更乐意和助教打交道。“一听说是学长,心里就不紧张了。”北京大学大二学生蔡敏说,她上过的几乎所有的课都配备了助教。

  “有些问题不好意思问老师,而且课后找老师也不太方便,还是跟助教熟。”蔡敏说。

  助教红在课下 网络成主阵地

  对于“助教红过导师”一说,许潇并不赞同。她认为,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还是很有权威并受学生欢迎的,所谓“红过导师”主要是课下助教和学生之间交流比较多,而这是因为他们年龄相近以及现在大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决定的。

  “‘80后’、‘90后’差异再大,也不至于是鸿沟,我们自己刚从本科走过来,也更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许潇认为,大部分“80后”助教和“90后”学生在年龄上仅相差几岁,基本不存在代沟。许潇班上的学生都觉得助教特别“通情达理”。

  采访中,大部分的助教都认为“沟通方便”是学生乐于找助教的主要原因。而在许潇看来,“沟通方便”除了是因为能互相理解外,物理空间上的距离较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因为他们很容易找到我,他们上网时我也往往在上网,他们聊天时我也很可能在聊天,甚至他们半夜如果还醒着也可以找我,因为我也是夜猫子,找老师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会不太好意思麻烦老师。”许潇说。

  网络逐渐成为课下助教和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在做助教的一个学期里,小席的所有即时通信工具都向学生们开放,他的QQ好友分组中专门有一组是用来添加自己班上的学生的,他的一个学生还专门为大家建了一个飞信群,尽管人数不全,但加入的同学常常发起会话,讨论常常热火朝天,“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不得不隐身。”他还为班上学生建了一个公共邮箱,给大家发通知、上传课程资料以及很多他认为好玩的东西。偶尔,他还冒泡BBS灌点水,甚至在校内网、开心网上和学生互相抢车位、偷菜。

  “如果没有网络,助教和学生的关系应该不会那么近。”小席说。

  但也有人认为,助教掌握了学生的“生杀大权”也是“红”的原因之一。

  点名、判卷、打分,在助教的诸多工作中,很多学生都喜欢把这三者剥离出来,戏称助教执掌了“生杀大权”。

  “为了分数套近乎也是有的,但是因为平时正常的交流很多,很难分清这两者的界限。”小席说。他也承认,交流多了,“印象分也是存在的”,很难做到完全公正。

  “我们的生活、作息、想法类似,所以学生愿意找助教,而且助教能够向老师转达他们的想法,但助教这座桥梁永远不可能替代老师,助教红只是课下红。”许潇说。就像她几乎每堂课都随堂去听,有时候还给学生讲解一些作业,但“坐在下面时我觉得我和他们一样是学生”,最关键的是,“当老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还是愿意找老师。”

  “助教走红”的背后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很多高校采用了以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岗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为研究生发放一定数额的岗位津贴。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许多重点高校,三助岗位可申请比率高达80%。助教成为勤工助学的重要方式。

  政策的支持是校园助教走红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也同样带来了不少问题。

  研究生助教岗位对专业知识、交流能力、组织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少老师直接把一些教学任务撒手给了助教,一部分研究生助教实际上很难挑起这个担子。

  清华大学的刘洁等人2007年就曾撰文指出:助教以教师身份直接面对本科生尤其是本科的大一新生,其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

  对于导师来说,“研究生是否能胜任助教工作”是最担心的问题。对于研究生助教们来说,“工作琐碎,压力大”是最大的问题。

  笔者观察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BBS的课程版面发现,大部分课程考分公布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引来一些争论,包括试卷的难度、给分的公正性等。平时深受学生“爱戴”的助教,此时往往成为“漩涡中心”,学生的矛头容易对准助教。 (周伟泓)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