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因导致百人替考集体作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何因导致百人替考集体作弊?
2009年06月24日 09:53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6月17号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第一天,有群众向记者反映:连云港赣榆县罗阳中学强迫在校初二年级尖子生100多人集体替考。记者连夜赶往赣榆调查事件真相。《6月22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冒名顶替的事情很常见,但中考学校出面组织庞大的百人替考队伍,集体弄虚作假的怪现象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怪现象的产生?

  记者就此事专门采访了各方有关人士,根据群众反映:连云港赣榆县罗阳中学强迫在校初二年级尖子生100多人集体替考。记者连夜赶往赣榆调查事件真相。中考期间,初二学生应该放假在家,但记者走访了10户名单上列出的替考学生家庭,发现他们无一在家。在东关村,一家长告诉记者,孩子16号就去县城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3天后才能回来。

  记者又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向罗阳中学值班老师询问,老师回答,学校在组织学生竞赛,但家长不能去看,这位老师说:“这几天出去考试了,竞赛的,学校统一组织的,到18号下午就可以结束了。没事,很多学生呢。”

  记者向赣榆县教育局反映了情况,副局长吴树业表示,的确有学生替考现象,并且不止罗阳中学一所学校,被替考的都是初三年级成绩很差或者已经辍学的学生。初中阶段教育属于义务教育,上级对学校升学率和辍学率都有要求,为了保障学校的考核,所以就有了组织替考的动机。吴树业说:“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个非常硬的任务。学校方面,有些学生还是‘流掉’了,那么‘流掉’以后校长没办法,有的时候他的思想就不端正,他会想一些不正确的、违规的做法,比如说个别替考的问题。”

  连云港赣榆县罗阳中学出面组织百名学生集体代考,这是明知故犯的错误做法,县教育局副局长一语道破了天机,12年义务教育在我国的推广,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深受老百姓的赞扬与支持。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政策法规,一定要掌握尺度,实事求是,升学率、缀学率可作为我们考核学校的参考和依据,但不能作为硬指标,更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人的智商高低是天生的,是爹妈给的,是不可改变和逆转的,这种先天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有些智商低的学生可能无法接受现有的课程考核,也可能考试总也过不了关,也可能留级再留级,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60年代我国的小升初、初升高升学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智商达不到的大部分被淘汰,农村的回乡种地,城里的进厂当工人,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如今教育事业高度发达,人人有学上,人人都可享受12年义务教育,按说中考不该出现替考作弊的事情,但在连云港赣榆县罗阳中学偏偏就出现了集体作弊的怪事,这件事的发生与教育局制定的考核标准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达到教育局规定的升学率和缀学率的硬指标,有些学校不得不弄虚作假,糊弄上级。

  教育部门既然把升学率和缀学率作为考核学校的硬指标,它肯定就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校长和教师的待遇,这样使一些现实主义者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地位,想出了诸如替考等种种对策,以达到个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百人替考,学校集体组织,影响极坏,有人举报是必然的事情。替考者在学校的指示下,公开参加作弊,良心受到谴责,由于集体弄虚作假,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甚至会诱导学生染上不良习气。被替考者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于会产生逆反心理,有些也可能产生依赖心理,反正学不学都没关系,考试自然有人代考,这样不利于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只会使这部分人的学业越来越差,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退步。

  县教育局长和记者谈话证明,替考的事情不只是这一所学校,别的学校也存在这种现象,这就说明我们的制度存在某种弊端,要改变这种怪现象,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搞清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过去为什么没有这种怪现象,其他地区为什么没有这种怪现象,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如果事情真相被查明,这个学校的负责人无疑将会受到问责与处理,参与替考的学生无疑成为了这件事件的牺牲品,他们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震撼和打击,成为无辜的受害者。社会的议论将对替考者和被替考者形成一种精神压力,也给教师和学生的家长增加了额外的精神负担。

  负责和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一定要正视这件影响极坏的怪事,重新调整和修正有关的政策条文,制定出切合实际、尊重客观的合理新政。真正贯彻和执行好国家的义务教育方针和政策,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学兼优的高水平后备人才,杜绝此类怪事的发生和蔓延。

  作者:宋九成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