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人心,才有“档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打动人心,才有“档次”
2009年09月28日 09:11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戎国强

  不要“档次”的老师,是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吴利红老师;没有“档次”的大学,是香港大学。

  遇雨天就提前到校为学生打伞,12年一直如此,吴利红老师很令人感动,也令人敬佩(详见昨日《钱江晚报》A11 版)。学生家长潘先生说:“老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高尚的职业,却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清晨在学校门口担当起一个宾馆门童的职责。有这样一把伞,有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潘先生说得没错,身份社会,人们凭你身上的“标签”判断你的“档次”高低,如果你做的事情与你的“档次”不相称,种种不解、猜疑就来了。不知道吴老师最初为学生打伞时有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前不久,香港大学颁发今年的“名誉院士”称号,其中一位,是港大食堂服务员,82岁的袁苏妹。因在家排行第三,袁婆婆被学生称为“三嫂”,在港大食堂当了44年服务员及厨师。一个食堂人员,能有什么“重大成果”?无非是有学生有头疼脑热,她给熬药、送粥;学生温习功课迟了,她会为其预留晚餐;学生遇到烦心事,她愿意听你诉说……袁婆婆做的好事,是厨师的分内事,但是港大却给了她一个“名誉院士”称号,跟厨师的“档次”不是太不相称吗?港大怎么不顾及自己的“档次”?

  港大在颁奖词里这样评价袁婆婆:“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袁婆婆44年关顾住校生不容易,而港大此举的意义,在于向社会标举了大学精神的最高价值标准。所谓“大学精神”,不是只在校园才用得着的精神。社会需要大学,不仅仅是因为社会需要大学贡献学术、贡献科技,还需要大学精神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唯其如此,学术和科技才是“人”的学术和科技。

  如果没有大学精神而只有“档次”,那么诸如一些博士、大学校长、院士等“档次”很高的人,就可以做出最没有“档次”的事情来。一些人搞学术造假,不就是为了各种各样的“档次”吗?所谓“档次”,无非给“实利”换个好听一点的说法而已。如果由“档次”引领价值观,人们就必然按照效率最大化的要求来行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直至规范自己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人的精神世界便普遍地庸俗物化,格式化,失去了鲜活的个性,失去创造、探索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如果造假、包装、公关这些手段可以获得“院士”之类的头衔,我干嘛还要用心钻研学术,难道我傻啊?随着学术的含金量被抛弃,是社会价值被倒置,人的价值被倒置。

  如果说吴利红老师12年为学生打伞令人敬佩,那么他到学校隔壁幼儿园助教,深得幼儿和学生的崇拜这件事,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与好奇。不知道助教幼儿园是不是学校安排的,但能够让儿童崇拜你,喜欢你,没有独特的魅力是难以办到的;其中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生命的本真,本真的生命才有活力与魅力,才能与儿童的纯真心灵产生共振。孩子的眼里不揉沙子,也不认“档次”。我揣测,吴老师一定非常有个性,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追求,才会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属于他自己的精神领地……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