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各种“约定俗称”的时机还未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重建各种“约定俗称”的时机还未到
2009年09月28日 10:41 来源:黑龙江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所谓“拖堂事件”,较早一次是广东佛山一所高中,因为老师上课拖堂,一学生打110“报警”;最近一次,是南京市下关职教中心,9月21日下午两节课后,没有让学生马上下课,因为班主任薛老师有事交代。这时16岁女生小刘(化名)拿出手机拨打电话,薛老师夺过手机,表示要上交教务处。小刘当即拨打110报警。

  课堂教学不是发射卫星,不可能做到分秒不差,只要不是三天两头拖堂。老师不是你一个人的家教,他要照顾到班级的所有同学;难道你就没有需要老师特别照顾一下的时候吗?你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个人权利与他人的权利互相妥协、互相照顾,不能避免。

  假设一下:课堂上你刚提了个问题,下课铃就响了,老师该不该解答你的提问呢?做解答肯定要拖堂,就有“被报警”的风险;如果不理睬你,说“下课”,你可以到校长那里告他对学生不负责任,造成我考不上名牌大学我要索赔的——还让不让老师活了?

  关于个人权利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都是常识。课后一段时间,是权利的“模糊地带”,不是那么界限分明的,过去从来没有类似的争执,是因为大家有约定俗成;各种“约定俗成”,是联结不同社会群体所必需的纽带。

  那么,这个“约定俗成”怎么会解体的呢?是被什么力量打破的呢?

  这些年来,我们经历了一个竞争意识愈来愈强化,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愈来愈弱化、淡化的过程。我们本来就缺乏从容、优雅的习惯(传统),现在就更加猴急了;猴急到即使是逐利,也就是伸手就能抓到的那一部分,不愿意多一点等待,没有耐心、也不相信通过团队合作能取得利益,各种选秀活动的最大成功,就是将“即时成功”的观念植入人们的大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各种常识、各种“约定俗成”被遗忘,被抛弃。

  “拖堂事件”以及人们的反应表明,重建各种“约定俗成”的时候还没有到来,我们还处于集体精神生活的下行线上,还将遭遇更多的“拖堂事件”。(戎国强)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