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难办“一流大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急功近利难办“一流大学”
2010年05月19日 10:33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张军兴

  据《新京报》5月18日报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称,此举是为了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开阔高校领导国际视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时常在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中看到“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字样,可若干年过去了,令人向往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是没能出现。这次公布的《纲要》指出,以十年之力再次开工,造出“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但何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在“开建”之前,确实应当搞清楚“一流大学”到底为何物,否则十年以后收工时,评价标准不一,难以令世人信服。

  可以肯定的是,建设一流大学不是“造城”。过去的20年,大学改革的重心从学校内部的人文思想汇集与学生成长发展转向大学外部,实际上将大学当作企业运作,将学生当作“出厂”的产品。一时间,大学开始了“造城”,圈地、借钱、扩招,径直走入功利化、行政化、官僚化的泥潭。摆在眼前的成果是,大学的楼堂越盖越高且豪华,校门也越建越宏伟,机构设置也可称庞大,从建筑规模和层级结构上,完全可以称之为“世界绝对一流大学”。而“造城”的过程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发展损失,不可否认的是,浮躁与功利化使大学的人文、创新、怀疑、思想、独立等软实力日益丧失,大学相互攀比,评估造假,各种教育工程越来越多,这些已算不上什么秘密。面对大学发展的“乱象”,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呐喊,教育部门太“有为”,大学改革的方向早已脱离了“大学”本义。

  到底什么是“一流大学”?笔者以为,大学应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学问殿堂。在这个殿堂里,一切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根本,学子和教员可以享受宽松自由的环境,拥有一切适合个体成长的条件。众多“世界一流大学”也便如此,它们独立而略带孤傲,它们开放也伴些严谨,它们放纵个性却不抹杀集体,它们乐于探索也时有怪谈。也唯有如此之大学,才可以告别“千篇一律、万人一格”。其实,告别“众口一言”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关键要看改革者能否解放思想,汇集世界一流大学所富含的“宽容、自由、理想与不羁”。今日之改革,倘若连放权大学这点“度量”都没有,“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也只能算是虚妄的幻想。

  应当明确,建设“一流大学”与炼钢盖楼不同,绝非仅以金钱、技术、人力的堆积就能完成。30余年教育改革的历史也告诫改革者,大学的校门可以变高、博士点可以多批,但这些仅是些“躯体工程”,使“钢铁有灵魂”、使“大楼有思想”,这才是教育改革应有的追求。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