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网上晒与儿子经济协议 网友广泛讨论有赞有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父网上晒与儿子经济协议 网友广泛讨论有赞有弹
2009年11月04日 09:02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天涯网经济论坛一个趣帖引起网友广泛讨论,一位爸爸要和自己即将满十八周岁的儿子签订经济协议,以此来培养儿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帖子把经济协议书的内容完整地公布出来,引来不少网友留言跟帖,或出谋划策,或抒发自己的感想,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亲人间的经济协议,到底该,不该?

  近日,在天涯网的经济论坛上,一位发帖人称,自己儿子明年要满18周岁了,现在上高三,明年考大学,“但还像一个孩子一样没有多少责任感,学习也是没有太用心”。而他也一直找不到好的方法去促进儿子的进步,后来偶然之下看到一篇文章受到了启发,于是当天夜里就想到“经济协议”这样一个方案。

  网帖:签经济协议书培养孩子经济独立

  他说,对子女用感情去培养有时并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就如你对穷人施舍并不能换来穷人对你的尊重”,经济能促动一个人的成长,他希望孩子能理解身为父母的苦心,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真正独立是经济的独立。

  在他的经济协议书中,具体说明了制定的目的和执行方法。协议书很详细,对于一些经济处理也列出了计算方法,看得出这位爸爸的确是下了不少工夫的。

  发帖人:培养子女和投资确有相通之处

  对于网友的热烈跟帖讨论,发帖人表示感谢,也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我为什么要定从18周岁开始是为了让他提前(到18周岁还有大半年)明白,促动一下。因为现在是他考大学的关键时候,他需要好好地重视起来,能够更用功去学习,这样能考上好的大学,为将来做一个好的平台。而培养子女和投资的确也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我曾经就和儿子这样谈过。不然养儿养女为了什么,从经济上来要求子女的回报其实没有多大的可能性,但可以是一种手段,可以让他们明白要报恩!”

  网友之赞

  经济约定不影响感情维系

  帖子发表后引来了许多网友的留言跟帖,可谓是褒贬不一。网友“2块钱手套”说: “这个尝试是好的,但我觉得从小时候培养会更好。另外同意到大学二年级就断粮。”“朗朗晴空”说道:“觉得可以试行看看效果如何,如果真像有的人担心的那样导致亲情淡漠,再废除或修改也不迟。协议只是在经济方面的约定,而父母与孩子情感仍然在经营与维系,并不影响。”“海阔天空”也说:“让孩子学会了钱的使用概念。儿子通过数字的管理,最起码能摆脱虚荣,少买些不实际的东西,对他一生大有好处。称赞这样的做法,但多注意感情的沟通。”

  网友之弹

  怎能把儿子当成投资工具

  但另一些网友则认为这样的做法太缺少人情味,是一种“投资”。

  “爱吃鱼的猫”说:“感觉你把你的孩子当成一种投资而并不是培养,签订合同是为了害怕投资失败而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的一种手段,当然具体你是否这样想的我不得而知,总之我的感觉就是如此。想靠合同来约束人并不可靠,相反我担心多年之后维系你和你孩子关系的就是这一张合同了,那是很可怕的。”

  而“西吗拉呀啊”也觉得这个协议不妥:“没点亲情味,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好的,但没必要这样搞。这样对孩子心理是个很大的负担与压力,中国人本就是个以亲情为主导的民族。”

  而针对这些网友的“投资论”“冷漠论”,也有网友反驳:“投资的心态也很正常啊,中国的现状,大家可以看看,就是一个投资时代的到来呀,还有,孩子又没有什么社会阅历,事经得少,约束力自然就不是很强,签订一个协议也是对他的一种约束啊。”

  与将满18岁儿子的经济协议

  目的

  培养独立、负责的品行;养成好的消费习惯,如节俭、计划、统筹等,以便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执行时间

  从2010年7月21日至2020年7月20日,即在乙(儿子)18周岁到28周岁共10年间,甲方(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帮助;2020年7月21日起,甲方不再负有支持乙方的经济责任,但有继续帮助乙方的义务,并有要求乙方偿还培养费的权利。

  细则

  1.把这十年中用于乙方的费用作一统计,统称为培养费。

  2.甲方作表格统计,把在该期间的费用作一明细,满一个月和乙方作一校对和确认,满一年作一累计确认。此培养费不是无息的,每年需计息后滚入下一年,利息以当年当时(7/20日)的利息为准。当年产生的金额以半年息计入下年,上年产生的利息以一年息计入下年。如十年后乙方还需甲方经济支持,所产生的费用按银行最低贷款利息计息或双方协议确定。而此前没偿还清的余额以年息计息。在此期间,如甲方赠与乙方的财物(需明确)不计入培养费中,其他朋友或亲属的赠与钱物也不计入账中。但可以另立一账予以明示。(文/记者 陆建銮 实习生肖璐)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