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通俗解读汉字文化的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要有通俗解读汉字文化的书
2009年09月28日 14:37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汉字要“复繁”,还是要“续简”,一时成为热门话题。然而,正如许多议论一样,一阵风似地“时尚”过去,转瞬便逝去的无影无踪,无人提及了。忙了“春华”,却没有“秋实,不免有些悲哀。或许我们从来不缺“君子曰”,少的是“践行者”,所以才有“狠抓落实”这一总在强调的词组;遗憾的是常常不落实。

  这次热议,如同一面明镜,使我们能看到汉字文化的伟大映像。端详之后,假如不留存点什么,岂不又犯了老毛病?我以为有两件事值得一做。一是静下心来,细致地盘点一下简化汉字的成败得失;二是编著一本解读汉字文化的通俗读物,无需太多的古文知识也能读得懂的普及读本。两件事一个目的,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璀璨的汉字文化得以保护和弘扬。

  先说盘点。衡量简化汉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即汉字的文化内涵是基本得以保护,还是遭到破坏。以此总结简化汉字的现状,我以为,第一,成功之例为数不少。比如,“网”字,甲骨文时,左右两边是插在地上的两条木棍,中间挂一面网,两个×,一上一下。从“网疏而兽失”的古文中得知,网最初是用来捕兽的,后来又用于水中捕鱼。到了楷书又加了“ ”字旁,表示“网”是用“丝”结成的,而且下面加了“亡”字,使其成为表声的形声“網”字,反而愈来愈繁,以致看不出是个“网”字。解放后,又简化回去,只不过两个×一左一右了。第二,基本成功。比如,“笔”字,繁体“筆”字表明笔杆由“竹”制成,下面是手握笔杆之形和意。现在简化为“笔”,尽管省去了 “手握”之意,但突出了“毛笔”的制作材料。这样也还说得过去的简化字为数也不少。第三,不成功之例,比如“國”字。60多年前,我的小学老师讲“國”字时,留给我们的情趣至今记得。“口”在中心位置,“人”最重要(我想即是今天特别强调的“以人为本”);下面一横,即国土;旁边的“戈”表示要武装保卫国家;而外边的大“口”,则是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写照:天地是四方的,做人也要方正。而现在“國”简化成“国”,“玉”固然宝贵,但全然没有了原字所说的宇宙和人生的文化哲理的内涵。类似的遗憾有一些,至于那些只根据同音,把“繁”换“简”,就更值得商榷一番了,比如,把“醜”换成“丑”,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这样的等同不可取。

  值得注意的是盘点并不是否定简化汉字的成就,恰恰让大家感悟到汉字演化的历史动因。解放后,穷苦大众当家作主,要使占总人口80%的劳动者获得受教育的权利,积极扫盲,迅速提高文化,参与生产实践;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促使汉字的简化,这是历史必然的情势,也是汉字演化自身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个人意志,不是运用行政命令等强力所左右的。事实证明,简化汉字在解放后所起到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它已经约定俗成,为人们所接受,又大体上无伤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没有切断汉字文化之源,因此,我们需要文字的稳定,没有必要“废简复繁”,自然更不能走向拉丁化,将汉字的母体毁灭殆尽。

  再说编著一本解读汉字的通俗读物。这本书可以在近三千简化汉字中,选取常用字,使读者“用简知繁”,特别要好读有趣,不能像现在的各种版本的“说文解字”,“注解”都是文言,没有古文基础不易看懂。也可以作为中小学语文课外读物,从增长汉字知识中,使学生感知古老的汉字的形体、结构、笔划是怎样智慧地诠释出中国独特的哲学、社会学、自然学、美学等内涵体系的。当处在电子信息时代中的青少年对汉字文化有所感悟时,一种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热爱我们的文化之“根”,而有了如此收获,此次关于“弃简复繁”的讨论才算达到了目的。 孙武臣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