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学”折射不同的教育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考大学”折射不同的教育观
2010年02月20日 14:34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蒋敏然(上海交大附中)

  中国小留学生在澳洲学习已不是个案。对照国内高三学生天天练、月月考、人人补课拼高考的“惨状”,胡正阳的高考经历的确令国内高三同学“惊羡”,甚至还会以为澳洲大学人人都能进去,个个都可毕业。

  事实并非如此。澳洲是一个人口小国,2009年常住人口为2156万人,有42所大学及230多所专科技术学院,但从大学毕业的人数只占总人口的1.1%。而每年教育出口却直接为澳大利亚带来超过30亿澳元的外汇收入。不少小留学生在澳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这无疑可以为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首先,澳大利亚学校教育是根据个体的需要、能力与兴趣而设,使每个学生得以发挥其多方面潜能。“澳洲学校11、12年级可供选择的科目有100多项,每一门课都是主课,都可以作为高考科目”,可见学生潜力允许发挥的程度。而在国内绝大多数中学,学科地位被有些学校领导划分成三六九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也被人为地排除或削弱,高中学生只学几门高考科目变得天经地义。虽然很多学校也设选修课,但学生往往“趋利避害”,只选择与高考相关的课程,无非是“炒炒冷饭”补补课。索然无味之下,潜能发展无从谈起。而不少像胡正阳这样国内的中等生在国外学校却拿到 “最优秀学生奖”,这种反差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二,澳大利亚学校对于传统学科倍加重视。如英语、数学、科学及社会科学等的教育,所有这些工具类、思维方法类和人文类学科均是基础学科,为学生未来的多重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目前在学习西方教育方法上有许多进步之处,但也有不加区分照搬某些实践中并不成功的理论,如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这些学科常常受到轻视,致使一些学生虽然在高考中考出了极高分数,但对社会的责任心却十分淡漠。

  第三,澳大利亚高校录取分数的恒定性也是学生不必为考试烦恼的一大原因。从澳大利亚高考成绩计算的独特方式,可以看出他们特别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探索高校自主招生试点,但“一考定成败”的习惯思维仍然非常顽固,应试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分数压力。

  第四,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需要,而不单纯从方便管理出发。考试场地本校化、学生问题特事化、试卷附数学公式等各个细节的处理,均站在学生利益的角度,免去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所以在澳洲很难见到“家长陪考团”熙熙攘攘的壮观场面。

  胡正阳只是众多小留学生们中的一个,她的经历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学生日益融入国际教育体系,忧的是国内大量人才向外流失。2009年高考已经出现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弃考现象,北京有些学校四分之一学生选择去国外留学。由于国内教育体制下高考竞争白日化、素质教育口号化、自主招生高分化,越来越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接受“名校”教育,不惜重金,让孩子远离故乡“洋插队”。这不禁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慨叹: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就留不住学生?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