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明年退出 上海“插班考”是否正走向末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复旦明年退出 上海“插班考”是否正走向末路?
2010年05月21日 14:25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继交大后,复旦明年也退出“插班生”考试

  □晚报记者 张骞 报道

  过去,高考发挥失常而未能考上复旦的考生,还有一次机会,就是在大一时参加“插班生”考试,转学到复旦。而明年这条路将开始“走不通”。

  记者昨天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从2011年开始将退出 “上海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招生考试”。业内人士评价,随着交大、复旦都相继退出“插班生”考试,插班生考试似乎正在走向末路,亟需在体制上进一步变革,并完善配套政策。

  插班生取消,过来人呼“可惜”

  谢小姐是沪上第一届插班生,高考只差复旦中文系3分的她,一年后以“千里挑一”的概率,成功从上海大学插班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作为一名成功的插班生典型,每年高考结束后,她总会被人拉去,为一些考得不甚理想的孩子讲解她的插班生经历。

  “如果没有参加插班生考试,我大学毕业后不会马上工作,而是会再去考研考复旦。因此,参加插班生考试,使我的学业轨迹发生了改变。 ”谢小姐说。

  谢小姐的经历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插班生考试吃香的原因,围绕插班生考试,各类辅导班层出不穷。在百度上,如果搜 “考复旦大学插班生全攻略”这几个字,可以搜索到相关网页约21700篇。如果搜 “复旦插班生辅导班”几个字,可以找到37000篇相关网页。然而这些攻略、辅导班即将淡出它们的“历史舞台”。记者昨天从复旦教务处证实,该校从明年起,将不再招收插班生”。

  “太可惜了。”谢小姐表示,插班生考试制度相当于为高考失利的考生打开了一扇补救的大门,相当于一个二次补考的机会。

  平行志愿缩减“插考”需求

  插班生考试制度是本市搭建多途径升学 “立交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该制度实施之初,本市高校积极响应。但10年来,参加插班生招考的高校越来越少。这两年仅保持在每年四五所学校左右。

  “现在的插班生考试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初衷。”复旦教务处老师告诉记者,该校招收插班生的专业以基础性学科为主,希望能够招到真正对这些专业感兴趣的学生。但现实是,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冲着校名来报考的,对专业并非真正感兴趣,“相对而言,复旦前期举行的博雅杯、自主选拔等考试,能更有效地挑选到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加上这几年复旦高考的志愿满足率都很高,插班考制度的作用反而不明显。 ”

  而上海实施平行志愿也是促使复旦退出插班生考的重要原因。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过去尚未实施平行志愿时,学生的志愿填报风险很大,假设考生离一志愿相差一分,可能就会落到下一批次。而如今实施平行志愿,考生在第一批次能填报4个平行志愿,即使考生A志愿没考进,同批次还有三个志愿,大大降低了志愿填报风险。这客观上也缩减了学生对插班生考试的需求。

  插班考需进一步变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随着交大、复旦都相继退出“插班生”考试,这一制度的“含金量”明显降低,插班生考试似乎正在走向末路,亟需在体制上进一步变革,并完善配套政策。

  在国外,类似的转学制度非常成熟。不仅经常发生一般高校学生向名校递交转学申请的情况,还时有名校学生因为专业、学习压力、环境适应力等原因,要求转学去一般学校的情况。中国高校转学环境固然不成熟,但这一大门为何越关越紧呢?

  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实插班生制度一直存在着运营体制上的问题。按市教委的规定,每年高校招收插班生名额控制在本市本科高校一年级学生总数的2%以内,但能达到2%招生规模的高校实际很少。如复旦每年大约招三千名本科新生,按2%计算,应该约是60人,但实际上这两年该校的插班生招生计划仅有20多人。 “学校的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学费和政府部门拨款。但是插班生转学后,相关办学经费并未跟着一起转,也就是说,插班生招越多,学校越吃亏。这是插班生规模扩不大的体制上重要原因。 ”

  熊丙奇指出,在国外,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选拔标准体系,而中国的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还是高考。只有高考人才选拔制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时,才可能建立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