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缺解剖遗体 只能拿活人开练(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医学院校学生缺解剖遗体 只能拿活人开练(图)(2)
2009年04月03日 14:0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由于遗体的保存技术要求高,目前只有广州、湛江、汕头等拥有医学院的城市设有遗体接受点。这就意味着广州周边城市有人选择捐献,只能把遗体运到广州来。如从佛山运送遗体到广州,费用约为2000元,这笔钱都由家属承担。

  接受站方面表示,由于运输经费有限,接受遗体时又必须办理当地民政部门的手续等,所以不太方便接受外地的捐赠者,这便直接表明了对捐献人的户口要求。由于这个原因,有些非广州籍捐献者只能放弃捐献意愿。

  事实也证明,广州至今接受的130具捐献遗体,基本上都是广州市居民。有捐献者家属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经由殡葬部门才可以将遗体送到接受站?可不可以由接受站直接接收?

  但这也行不通,因为规定不允许。

  门坎3

  无偿捐献后由谁管理

  几年前,广州医学院曾做过一份关于“广州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影响遗体捐献因素中,排在第一位“传统观念(41.05%)”———即认为人还是“入土为安”后面的,便是“对接受点不够信任”,比例为25.11%。

  让人们有如此想法的首要原因,是法律法规问题。

  目前遗体捐献还没有统一的全国性法规,只有一些相继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或管理条例。而在这些规章中,对接受遗体后的使用、管理等诸多方面缺乏详细明确的责任规定。2003年9月18日,南京苏艺生物保存实验工厂制作的人体塑化标本在日本东京展出,其标本来源据称为南京的遗体捐献者,展出引起了国内震惊。而且,这场展出并不是公益展出,而是商业展出。

  这也是一些捐献者担心的问题:自己无偿捐献遗体,到头来或许会被当作商业道具。

  同时,我国并没有一个主管捐献者信息的部门。遗体被用作什么用途?被安置在什么地方?使用完毕后有没有妥善处置等问题?都是捐献人家属所不知道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遗体捐献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来掌握全面的信息,需要建立一个类似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遗体捐献库”,才能真正了却遗体捐献志愿者生前的愿望。

  门坎4

  捐赠公证费也要自掏

  若想让《捐献登记表》具有效力,捐献者本人或家属还必须到公证处公证。但捐献登记表的公证费用并不是由全国物价部门统一,目前,全国的公证费用从免费到500元不等。这一笔费用让不少想捐献遗体的人望而却步。许多人认为,捐献遗体是为社会作贡献,但公证费则给贡献设立了一个门槛,降低了公众对遗体捐献的热情。

  据此,红十字会认为,捐献者的行为必须得到其家属的认可,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议,司法公证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而收取公证费是公证处所为,红十字会无权干涉。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采取了给遗体捐献免费公证的做法。广州虽未强制捐献人公证,但对公证费用问题没有明确标价,也没有明确表示费用不收取。

  捐者多为知识分子

  目前,广州市红十字会接收的130具遗体中,基本上是60—80岁的老年人,这些志愿者的遗体都不适用于器官捐赠,只能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

  随着遗体捐献宣传的开展,报名人员也从最早的干部、知识分子扩展到工人和农民,但捐献人群的主力还是知识分子。(张小磊、黄杰敏、马秀丽)

  学生缺解剖遗体只能拿活人开练

  年均15例的捐献量无法满足500具的教学需求

  从2000年开始到2009年2月,广州仅接收遗体捐献130具,年均15例不到。

  据记者了解,目前广州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共4所接收捐献遗体的教学单位,年教学需要遗体达500具以上。有专家透露,因为没有足够的解剖遗体,现在的学生只能对着电视看教学录像,或者只能“拿活人开练”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每4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但由于解剖教学尸体严重不足,有的学校20名甚至40名学生才能分到一具解剖尸体,有的学校因尸体严重不足,甚至已取消尸体解剖内容,仅让学生看看已经解剖好的标本。

  广州一名资深骨科教授感慨,现在的年轻医生上手慢,基本功不扎实,“拿活人开练”,这与在学校期间缺乏解剖动手训练有密切关系。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由于解剖用遗体严重匮乏,相当大比例的医学科研项目被“砍”,这将严重危及医学技术的进步。

  广医二院器官移植中心的潘光辉教授说,目前器官移植手术供体的极端匮乏,要改变这种状况,首要是宣传科学,消除死后有灵魂的迷信思想。器官捐献者的意愿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可以规定,死者生前表达过捐赠意愿的,家属不得干预医院取得器官;无人认领的尸体,可用于医学科学等。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