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别上海,我不是"逃跑" 沪高校毕业生回乡求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毕业别上海,我不是"逃跑" 沪高校毕业生回乡求职
2009年01月20日 16:31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物:洪薇 身份:大四学生 目的地:杭州

  四年前的9月,还记得那是一个大晴天,阳光灿烂。带着对大城市的期待,带着一腔最单纯的理想,杭州姑娘洪薇踏进了上海大学的校门。

  时间匆匆过了四年,今年1月12日上午,依然是在那样灿烂的阳光下,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四女生洪薇收拾起一些换洗用的冬季衣物,简单地打了一个旅行包,就这样跨上了回乡的列车。

  对小薇而言,此行是回家乡过年,是小别上海,更是对人生的重新规划。“上海,三四年后我会再回来!”

  梦想

  “上海有我更大发挥空间”

  2005年的夏天,18岁的杭州姑娘洪薇收到了她的高考成绩单,605分,班级第一。“我们这一届是有了分数再填志愿的,我原来只想考个浙江传媒学院,没想到这么高的分数,家人都觉得我可以去更好的城市,有更好的发展。”终于,洪薇心动了,“要去大城市圆梦”的念头这时候开始逐渐占据了她的思想,并且越来越强烈。

  思量再三,洪薇选择了上海。“无论在文化,还是思想等各方面,上海都是最前卫的,是更新换代最快的,如果能在那里打拼下来,甚至就业扎根,可能会有我更大的发挥空间。”就这样,洪薇开始在上海大学的新闻传播系打拼着她的上海梦。

  【画外音】

  回忆起在上海的这段读书经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经的付出。既然我们年轻,我们就该到处走一走,闯荡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也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我想说的是,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就只能学着尽早独立,到上海来的奋斗经历给了我一次很好的“断奶”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所经历的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东西,都是一笔财富。

  奋斗

  为实习上街“操练”上海话

  然而,大学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大二那年的暑假,学校安排每个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在选择实践单位的时候,上海一家电视媒体的实习机会对小薇产生了“致命”的诱惑。然而,“我原来只在学校里学过一些新闻理论的东西,但那对实际工作基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上完全要从头学过。”除了对新闻工作的不熟悉,对角色转变的不习惯,最大的障碍还是她的一口普通话,一张口就拉远了她与上海街头百姓的距离。“采访的时候,他们说的上海话我听不懂,我说的普通话他们不习惯。”几次采访碰到钉子后,小薇意识到,要融入这个城市,就要先融入这个城市的语言系统。

  说干就干,就在那个暑假,小薇买了教上海方言的书、录音带,还每天都守着看沪语的电视节目,听电台沪语广播。“有时候在大街上问路或者买东西,我也逮着机会就‘实战’一下刚学的上海话。”到如今,这个杭州姑娘已经基本能听懂“阿拉”们的语言,甚至能偶尔腼腆地来上几句。

  困境

  “我开始思念家乡的土地”

  转眼已经到了2008年的秋天,在电视媒体实习了两个暑假的洪薇意识到,毫无工作经验的自己是铁定不能在那里谋得一席之地的。于是,她一面在上海的另一家报社继续打拼,一面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招聘会的现场。简历不知道投了多少份,不是石沉大海,就是面试以后发现离理想太遥远。

  2008年底,眼看着找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开始有些思念家乡的那片土地了。”洪薇说。

  这时,来自家乡的一张面试通知彻底把她诱惑了。原来,早在一个月前,小薇偶然地向杭州一家电视媒体投递了简历,在自己几乎心灰意冷的时候,那份简历居然有了回音。

  【画外音】

  看着时间就这样过去,在上海的工作却依然没有半点着落,我很遗憾。但突然间得到了杭州的面试机会,我又是非常兴奋的,这说明我从一开始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想有些付出可能无法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有些努力并不是马上就会给你回报,但只要我坚持向这个方向走,就会有像这样的意外的惊喜。

  回乡

  “西湖指引一条别样的路”

  要不要回杭州?一度成了萦绕在洪薇心头的一个大问号。“回去就意味着先前的上海话白学了,上海梦白做了,在上海的努力几乎都白费了。”翻开书桌上的沪语学习手册,小薇这才发现,与上海打了4年交道,自己开始对这座城市有了些许依恋。

  元旦的时候,小薇抽空回了一次杭州。“西湖边上有一座小山,每次回家我都忍不住到那里去走一走。让我没想到的是,就是那一次行走,让我发现了一条别样的路。”小薇说,当她望着西湖和依湖而立的小山时,突然发现,“与其在上海跟那么多人‘火拼’几个工作岗位,还不如回到杭州找机会,至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有这片熟悉的山水,可以让我恢复元气。”

  从家乡回到上海后,洪薇就开始准备杭州的面试。1月12日,与上海的同学别后,小薇暂别了这座城市。

  【画外音】

  很多事情,突然置身事外一下,也许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那一面。比如说,之前我特别固执一定要留在上海工作,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实际上,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不是说大城市就一定能给予我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倒不如放开眼光,只要还有心气肯拼一把,无论到哪里都能闯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临别感言

  在我心里,上海仍然诱人

  给上海:

  如果杭州那里的面试有好的结果,我可能就真的要跟上海说再见了,还挺舍不得这里的朋友的。尽管没有在上海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与上海四年的缘分确实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经历。在上海的前两年,感觉自己好像都没什么长进,但是现在看来,那段时光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为有这种积累,才让我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

  后面的两年,因为有了实习,我的生活好像一下子丰富起来了。从参与实习、到最后着急地找工作,这是个不可跳跃的重要阶段,它们让我积累了不少实践的经验和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工作、怎样的生活,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上海,这些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

  最后没能在这个城市安定下来确实挺遗憾的,好在我来过了,我经历过了,我看到了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也算不虚此行了。

  但这次走绝对不会是永别。三四年后,当我在杭州已经安定下来,当我不再是一个初出茅庐,什么经验都没有的应届生,当我在各方面都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当我愿意尝试媒体以外的其他职业,那么只要上海还肯给我机会,很可能,我会再次回到这个城市来。毕竟,上海在我心里,仍然是十分诱人的。

  洪薇(记者整理)

  记者赠言

  大学生就业上海竭尽全力相帮扶

  给洪薇:

  当上海的文化气息和城市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上海的各大高校日渐成为其他城市高考生的志愿之一,大量像洪薇这样的年轻人,将上海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念书到工作乃至生活,洪薇们在这片土地上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然而这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稳步上升趋势,上海今年有15.8万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0.9万人,这些毕业生将何去何从?找工作时“僧多粥少”的问题开始困扰着在上海街头寻寻觅觅的大学毕业生。3000元、2000元、1500元……毕业生的工资期望值一直在经历滑坡,一些原本铁了心要到大城市发展的毕业生揣着刚够付房租的工资,不得不重新考虑当初的决定。

  回家乡工作,洪薇的想法并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跑”,而是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谋出路的一份勇敢和冷静。当然,对于始终握紧了梦想,不愿放松的年轻人,上海各界也正在采用各类政策和措施大力帮助。

  世博就在眼前,上海市人大代表浦栋麟在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就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建议发挥上海世博会效应,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各类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也正在有计划地展开。

  所以,上海就业市场的大门仍然是开放的,大多敢闯敢拼、甘于吃苦奋斗的年轻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一片施展才能的天地。而同时,在若干年后,上海也欢迎小有成就的洪薇们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上海依旧是年轻人圆梦的地方。

  李贞桦

  (文中人物为化名)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