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并非大学生太多 资源错配致"结构性过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就业难并非大学生太多 资源错配致"结构性过剩"
2009年02月10日 11:49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就业难”:中国大学生太多了?

  2006年大学毕业的郭婷婷,先在一家保险公司做热线电话接线员,接着到一家银行从事银行卡促销,而最终她离开了这些收入不高又缺乏稳定性的岗位,参加了报关员考试,拿到证书后,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做了报关员。

  在郭婷婷看来,“大学毕业生”这个符号有着混杂的味道。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既有“前辈”大学生们的那种荣耀与梦想,又有着“前辈”们所不曾体会的辛酸和压力。她说:“‘前辈’们大都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而我们是‘孙悟空’,一路苦打苦拼,跳来跳去。”

  据媒体报道,广东一家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工,结果竟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参与竞聘。最终脱颖而出的35人,全部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无独有偶,在西南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家环保公司招聘清掏化粪池业务员,也有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

  虽然一些媒体极力渲染的这些故事只是个别现象,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确实不容回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在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浙江高校大学生遭遇就业难的达到49.91%。武汉市2009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在全国许多地方,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了“缩水”。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陈全明教授表示,虽然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但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新问题,也并非金融危机的“伴生品”。不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的逐步显现,预计今后3年时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实际上,早在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就业难问题就开始出现。此后,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压力日渐增大,就业难不仅表现于本科生层面,硕士生、博士生也被波及。

  那么,是不是扩招惹的祸?是不是大学生太多了?对此,陈全明表示,虽然现在大学生人数在持续增长,却绝对不等于大学生多了,扩招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我国劳动者队伍比重不到5%,这个比例过低,并日益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他说,中国要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民族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资源错配:带来大学生“结构性过剩”

  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中,高校毕业生无疑属于高端人才。在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高端人才“滞销”,原因何在?

  专家认为,就业需求是一个派生性需求,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端人才。因此,才出现了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

  我国正处在一个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世界工厂”,就业岗位较多。但是,由于制造业引进、承接、复制居多,在消化、创新、发展方面努力不够,中高端产业缺失,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其中难以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据了解,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高达40%以上,大部分是大学生,而我国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大学生比例只有4%左右。

  “第三产业向来被认为是吸收大学生劳动力最强的领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但是我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对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而新兴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业等可以提供大量高端就业岗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太小。”陈全明指出。

  产业结构没有得到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也同样存在问题。

  前不久,由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援引教育部的最新数据说明,工科理科类初次就业率较高,以往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因招生人数激增导致相对过剩,热门专业学生反而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许多专家表示,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放开。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但仅靠教育部,对专业需求调研难免有限,对实际情况了解难免不深入、不透彻。虽然现在实行专业与就业挂钩,要求就业率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取消该专业设置,可许多高校为了保护专业,不得不报假数字。

  陈全明说:“譬如国民经济专业,是培养国民经济计划等综合性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适合发改委,但国家发改委能接纳这么多人吗?而且这个专业还是培养本科学生,只经过短短4年本科学习,毕业生能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管理国家宏观经济吗?”

  与此同时,社会非常需要的专业又跟不上。例如,我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决定大力发展国产大飞机项目,但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划却没有及时跟上,如果几种型号的飞机同时上马,现有人才储备规模根本满足不了需求。核电行业也是如此,随着核电工业的大力发展,人才的“断裂带”已陡然呈现,全国只有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尔滨工程大学每年培养约400名核电本科生,远远少于每年计划投产2个核电机组所需的上千名本科生数量。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大量聚集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高等教育总量不足与大学生结构性过剩的矛盾。

  现实抉择:转变观念 政策引导

  当然,转变发展方式和进行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就摆在眼前,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峻。面对这种现实,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考验着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许,同时也考问着政府的各项政策。

  首先,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虽然目前就业压力大,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定位还是比较高。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吃苦,找工作开口就是谈待遇、谈薪酬;更有一些人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对此,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教授认为,面对“去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大学生首先要转变自身就业定位。他说,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旧思维中,跟不上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

  《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中描述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七大趋势。这些新的趋势表明,大学生就业跨区域流动速度加快,不仅如此,未来社会中,一辈子做一份工作的几率大大降低。一方面,企业会优中选优,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暂时性地选择就业,然后择机跳槽。

  其次,应该引导大学生到有需要的地方去。

  “人往高处走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的政策如何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小企业。” 湖北省就业促进会会长周腊元对记者说,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政府应高瞻远瞩,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实施人才储备战略,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储备力量,特别是基层急需人才,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和锻炼人才。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建议,国家应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在已有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基础上,对相对落后地区和困难地区,要制定出更能吸引和留住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高端人才前去就业和创业。

  在近期各地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促进和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意见。在浙江省“两会”上,人大代表熊金平提出了《关于启动实施大学生帮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他说,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可是浙江丽水一个小小的莲都区就有6家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近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没有一个大学生前来就业。如果有相应的政策,吸引来大学生,那么他们所带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崭新观念,必然会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创新能力不强、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皮曙初)

【编辑:朱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