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呼吁改变求职弱势地位 杜绝虚假招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呼吁改变求职弱势地位 杜绝虚假招人
2009年04月14日 10:01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与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生的对话

  在今年的两会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秦绍德带去的一封学子求职建议“万言书”,触动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心。

  信中诉说了一位学子历经半年多求职的经历与感悟,并结合他所见到的同学求职过程,发出了对于建立促就业长效机制的强烈呼吁。

  写这封信的是复旦大学2009届毕业生乔宇(化名)。为求职,今年他给90家公司投了个人简历,涉及银行、券商、咨询、保险、制造业的113个职位。几天前,笔者联系到了乔宇并和他展开了一场对话。

  杜绝虚假招人和摊派指标

  笔者:到目前为止,你参加了很多场次笔试、面试,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就业情况特殊,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乔宇:初入职场,我发现自己在求职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用人单位强势姿态下,根本看不出他们是真招工还是假招工。我碰到很多这样的单位,大肆做招聘宣传,可事实上并没有招人,更有甚者连应聘简历也懒得筛选;有的单位招聘人数远少于对外公开的计划。这种情况对求职学生影响很大,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不确定性。

  今年企业遇到困难,这些我们能理解,但不能用虚报岗位人数的方法唬弄人。有关部门也不要随便摊派给企业用人指标,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为完成指标而招人,可不久他们就会找借口把我们辞退,受影响的最终还是我们。

  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贫困学生求职

  笔者:很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得不花钱“包装”自己,希望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可这样一来,是不是要花很多的钱?

  乔宇:到现在,我的求职成本至少有6500元钱了,包括西装、皮鞋、领带、衬衫、求职照、简历、路费、手机费等等,光去北京应聘的车费、住宿费、伙食费就达2100元。

  我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还可以负担这些费用。可我统计过,我们学校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之中很多人连生活费都很紧张,哪有富余的钱“包装”自己,到外地企业面试,路费、住宿费从何而来?

  现在找工作不但要比拼个人综合素质,还得附带家庭的“财力竞争”。不菲的求职成本让不同经济状况的同学很难在求职时处于同一起跑线,贫困学生求职压力增大。为此,建议有关部门或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扶持贫困学生找工作。

  提高“三方协议”违约成本

  笔者:每年求职大军数百万人,招聘单位也鱼龙混杂,双方都不乏出现毁约现象,你觉得“三方协议”的保护作用如何?

  乔宇:求职者本在就业中处于弱势,遭遇用人单位违约,我们的损失就更大。当然,毕业生违约也会打乱用人单位计划,并造成一定损失,还会损害学校信誉,给学弟、学妹造成信任危机,影响同样不小。话虽如此,有时,具备某些合理性的违约却在所难免,对此可以提高各方违约成本,以加强对另一方的利益保护。

  针对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地位不对称,我觉得也可以在就业“三方协议”中按比例提高各方违约成本。比如,可以明文规定毕业生违约赔偿5000元,用人单位违约赔偿一年工资。这样,对那些因为用人单位毁约而造成和下一届学生一起就业的毕业生,也算是一种补偿。

  学校就业指导需加强能效性

  笔者:每年各大高校都会针对毕业生就业做大量的指导工作,你觉得这在求职过程中对你帮助有多大?还存在哪些不足?

  乔宇:首先,学校就业指导,既是信息工作,也是育人工作。目前学校就业指导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但我觉得应该将大三、硕二的学生也纳入,并作为重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不仅是在找工作,更是在找实习单位,其实实习才是最好的就业指导。如果说找工作就像相亲,那实习就是在谈恋爱,通过实习,单位和求职者可以相互了解、相互认识。

  其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更加细致。这么多毕业生去求职,本身专业不同、学历不同,比方说本、硕、博三个层次就业需求显然存在差异。固守传统的专业想法、学历思维,很大程度阻碍了顺利就业。应聘过程其实就像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过程,萝卜千姿百态,坑就应各式各样。

  另外,希望社会、学校和家长在心理方面多多关心应届生。我求职经历了焦虑、悲观、兴奋、傲慢、失望……有时调解不好,不仅对笔试、面试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到和同学间的关系。

  对学生创业支持力度应更加全面

  笔者:各地、各学校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来缓解就业难问题,据你观察成效如何?

  乔宇:我个人认为,学生创业不会成为毕业生就业主流,但创业比例还会持续走高。相关部门和学校出台了不少对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但还不全面,缺乏长效支持。

  支持不一定只体现在经费上,也可以是事务性扶持,例如给我们系统介绍创业相关程序风险,解答各省、市、区创业政策,指导创业项目等。我们学生在创业初期,对各方面的了解比较模糊,只有创业概念,咨询式的服务比经费更显重要。

  对学生创业的扶持应加强中长期规划,不能仅为缓就业一时之急。倘若我们创业不能持续发展,仍然会面临失业问题。帮助创业学生进行专门化风险评估、科学管理,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如果创业成功,还能向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贺元甲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