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不断扩大动机各异 专家:折射时代特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校漂族"不断扩大动机各异 专家:折射时代特征
2009年02月20日 15:25 来源:大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心理调频

  据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生即将毕业走向社会。加上过去两年未就业的200余万毕业生,今年超过800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待解决。在这支大军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已经毕业了,失去了学生的身份,却不肯离开校园,没有固定的长期职业,过着漂泊的生活。他们被称为“校漂族”。

  “校漂族”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近年来,这个群体不断扩大,人数越来越多,其心理状况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就此,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高峰强,请他为校漂族的心理健康把脉。他指出,根据其动机的不同,校漂族的心理特征也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类型一:“我想考研”

  2007年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胡文燕(化名),在山东大学校园里租住了一间宿舍。本科毕业之后,胡文燕并没有找工作的打算,而是寄希望于考上山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胡文燕的生活和往日的学生时光没有什么不同,她每天早起到校园的自习室学习,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下午和晚上继续学习。

  由于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胡文燕的生活相对简朴。连续两年的研究生考试,胡文燕都没能顺利通过,令她 2009 年的校漂生活沉重起来,“只有和漂友偶尔聚餐的时候,才能感到片刻轻松。”胡文燕说。

  专家点评:考研不是救命稻草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大学生选择考研,期望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事实上,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膨胀,即使研究生毕业后,也不能确保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高峰强认为,毕业生不要盲目跟从考研热,而应正确看待教育给自身带来的效果。

  他指出,目前社会上大部分工作,在完成大专或本科教育后,毕业生一般都能够胜任。对待研究生教育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理想、或者专业目标,没有必要把研究生考试当作救命稻草,否则只能造成教育资源和自身时间精力的浪费。

  类型二:“我想充电”

  赵龙(化名)2006年在济南某高校毕业后,在北京某广告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但由于专业不对口,公司人事关系复杂等原因,赵龙感觉才华难以施展,对工作并不满意。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赵龙的收入出现了缩水,他索性辞掉了工作,回到山东财政学院附近的舜玉小区租住了一间房子,准备考取山东省公务员。

  “ 先考省公务员,再考国家公务员,研究生考试也同时准备着。现在觉得还是公务员或者高校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好。”赵龙说。

  专家点评:“回炉”不如“前行”

  “从事任何一种工作,在闲暇时翻翻书,进一步深造充充电,知识的更新都是必要的。”高峰强说,“ 但是作为一名毕业生,要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需要认识到,一些来自工作的压力是不得不去面对的,每一份工作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困难、面对问题,学会应对的方法和技巧,恐怕比回炉更为重要。”

  赵龙在择业时,偏向政府公务员、或高校老师等事业单位,这种观念在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普遍。高峰强指出,这种职业观念有可能存在偏差。“在一些西方国家,职业之间高低贵贱的意识很淡薄。开卡车的或干律师的,只要他对这份工作感兴趣,都能干得很开心。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只要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就是快乐的人生。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类型三:“我不想工作”

  在校漂一族中,秦岭(化名)的生活算是优越的。2006年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历史系,靠着家庭的支持,秦岭准备申请出国。由于专业的限制,秦岭接二连三地被名校拒绝,一般的学校又不想接受,出国之路进退两难。眼看 28岁的秦岭迟迟不肯找工作,家里父母却着急了,催促他抓紧成家立业。

  难以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秦岭搬回学校附近居住,却发现自己已经脱离了校园生活,如同一个茫然的“边缘人”。

  专家点评: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

  “ 为什么有的毕业生不肯进入社会?这种逃避的心理,和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灌输下,学生对校园的依赖心理很强,心理断乳期越来越晚。”高峰强指出,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初,往往怀有一腔热血,想要开创一番大事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其中包含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成分。

  “ 在走向社会的道路上,适当的观望是可取的。但这样的观望要保持清醒,不能自暴自弃。”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高峰强建议,大学毕业生有必要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多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估计,怀着创新和突破的意识,找到通往社会、自立自强的突破口。 (卞文超)

【编辑:朱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