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收紧开发商贷款 地产类信托计划依旧走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银行收紧开发商贷款 地产类信托计划依旧走俏
2010年05月21日 09:56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银行收紧投向房地产的贷款后,几周内地产类的集合资金计划稳中有升。信托渠道是否会再一次成为了房地产商资金链的避风港?政策是否会对这个渠道加以干涉?分析人士表示,这在今后将会是判断地产行业调控深度的一项判断依据。

  银行收紧开发商贷款

  在投向房地产项目的贷款受到限制时,灵活的信托渠道是否再一次成为了资金的敞口?

  面对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再次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的情况,国务院于2010年4月14日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下发后,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所提出的要求,投向房地产行业贷款的约束从“需求端”覆盖到了“供给端”。

  作为整个银行业的代表,三大行陆续出台了相关具体措施,其中中国银行出台的政策最为全面。中行相关文件表示,将重点支持经济比较发达、房价波动相对平稳、以自住需求为主城市的优质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力支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建设,积极支持列入当地政府建设计划的重点安居工程项目。对于近期发展过热、以外部投资需求为主、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严格控制贷款。对于存在土地闲置、炒地、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虚假个人贷款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发放新的贷款。严格执行房地产项目资本金要求,提高准入标准、信贷条件和贷款抵押品标准,新发放贷款要以在建工程为抵押。动态调整贷款成数,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在建工程的五成。严格贷款封闭管理,防止借款人挪用资金。

  中行还特别指出,将根据地方政府信用和财政收支状况,区别对待,动态评估、适时调整土地储备贷款额度。严格信贷准入条件,实施名单式管理,严格控制对县级土地储备机构的新增授信。严格落实土地抵押,审慎测算土地评估价值。严格监控土地最终用途和资金回笼情况,确保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偿还贷款。

  银行方面的资金不再那么容易获得,地产商们就转向了其他的融资渠道,灵活的信托渠道可能成为其的一种选择。“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去年年末银行对信贷进行调控时,信贷类信托就很走俏。”一位信托行业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地产类信托产品稳中有升

  为了证实信托渠道是否会成为地产开发商接续资金的一个渠道。记者从各方查阅了近几个月以来的信托发行数据。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的数据,4月19日-4月25日设立的产品中,共有6款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投向工商企业、1款投向基础设施、2款投向房地产;而在接下去的一周,共有2款投向工商企业,1款投向基础设施,11款产品投向房地产市场;而在5月3日到5月9日这一周中,信托资金有6款投向工商企业,5款投向房地产市场;在最近的一周中则有7款投向工商企业、6款投向房地产市场、4款投向基础设施。

  可以看到,虽然上升幅度不明显,但是在4月14日房地产市场调控出台后的几周,投向房地产的信托产品的数目是有所上升的。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由于在去年的时候,出现过信贷类的银信合作产品被叫停的先例。此次信托公司可能会比较谨慎。此外对于未来房价走势的预判不一,也可能使得信托公司对此表示谨慎。

  “对于房地产开发而言,来源于信托渠道的占比其实一直不大,大概也就1%。因此变化短期不会特别明显。”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赵扬对本报记者表示。

  虽然如此,但是投向地产类的信托公司对于投资者和信托公司而言都是一块肥肉。一般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收益率都在6%-7%左右,而房地产投资信托计划A类受益人年收益率一般能达到10%,比普通产品高将近30%-40%。因此,即使目前信托公司在此类产品上还比较谨慎,但在未来,当地产商的自由资金吃紧时,此类产品逐步增加的可能性也未必不存在。

  此外据记者了解到,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从开始接洽,到产品设计,最后到产品设立是大概需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因此在今后几周的数据,可能更会反映出相关政策对此方面的影响。

  一位资深市场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就像去年年末时叫停贷款类银信合作产品一样。此次是否会对投向房地产行业的信托计划进行一些干预,也是未来对于房地产行业调控深度的一项判断依据。本报记者 张艺良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