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下置业需求面面观 买房者的所谓刚性需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高房价下置业需求面面观 买房者的所谓刚性需求
2009年11月13日 08: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买房者:被换算成平方米的“刚性需求”

  任凭有多少怨声与批判,任凭销售量如何衰减,过去几年来,我国的房价总体水平却升势不改,连创新高。究竟是什么给了开发商涨价的底气?

  “多少人进城、多少人成家……在开发商那里,都被换算成了平方米!”在山东省青岛市一家公司供职的顾小琴说,这些所谓的“刚性需求”,显然成了开发商“挟持”市场和民众的砝码。

  结婚成家“硬指标”

  “我们着急买房,纯粹是结婚的形势所迫,没有自己的房子,似乎缺少结婚的那种感觉!”谈起买房的经历,今年10月刚结婚的顾小琴如是说。之前由于没房子,婚期已一拖再拖。

  28岁的顾小琴原籍江苏省南通市,2004年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与男朋友一起留在青岛市工作,婚事也逐渐提上日程。在买房之前,顾小琴和男友一直租房住。

  “每月600元租了间房子,一下班屋里除了人就是墙,生活都不方便,更别谈结婚了,而且租房没有家的感觉。”顾小琴说。

  为了尽快结婚,去年8月她与男友“集资”,在离主城区较远、房价相对便宜的四方区买了一套93平方米的商品房“虽然居住环境不太好,上班也远,但每平方米的售价仍高达5810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买房和装修,小两口花光了10多万元积蓄,顾小琴的父母与婆婆家也分别资助了2万元和5万元,其余全是银行贷款。

  尽管每月总收入在8000元左右,月供2100元、还款期30年的贷款依然让小两口“很有压力”。顾小琴说“我俩都是农村出身,父母积蓄不多,日常经济开支加上还贷,经济上比以前紧张多了,买房后很多方面得限制,生活开支能省则省。”

  像顾小琴这样为结婚买房的年轻人很多。受传统观念影响,主要承担这一“重任”的男青年压力较大。部分男青年抱怨说,没有房子,处女朋友都成问题,更别谈结婚了。所以,目前住房已是结婚的“硬指标”,高房价下买房实在是无奈之举。

  子女成长“通行证”

  子女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因此,为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成长、就学等环境,或减轻已工作子女的经济压力,出资购房的家长为数不少。

  老家在赤峰市元宝山区的邢志勇,父母都在煤矿工作。他2005年从呼伦贝尔学院毕业后,进入伊利集团市场销售部门任职,每月收入3000多元。

  为了邢志勇工作便利,也夹带着催促结婚的意思,去年已退休的父母出了近10万元首付款,帮他在单位所在地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

  “与部分经济紧张的同事相比,目前我基本没有啥压力,而且买房可以逼迫自己储蓄。”邢志勇直率地说,单位的年轻人多,平日大伙在一起活动,日常花销大,没买房之前,基本上是“月光族”。

  “现在经济条件强了,不能让孩子也像我们一样,两手黑灰地刨食吃,他们应该有更好的发展!”鄂尔多斯市一家煤炭销售企业的股东李志军说。

  据了解,李志军每年的收入在三四十万元以上。为了让7岁的女儿享受高水平教育,2007年他耗资50多万元,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一个小学附近购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住宅。

  “这价格,当时算很高的了,因为小区旁边的小学教学质量很高,很多买房的人都是冲学校去的。”买房后,李志军一家三口在呼和浩特市落了户,孩子也转了学。“花点钱算啥呢?大人活着,不就是图孩子能有出息么?”

  品质生活“安乐窝”

  “户主年龄与购房能力成反比,与住房面积及价值成正比。”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赵新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以前省吃俭用、拼命工作,图啥?不就想多攒点钱,全家过上好日子么?现在年纪不小了,如果还让老婆孩子挤在个小屋子里,攒的钱再多有啥意义?”

  赵新民今年40岁,2007年他以每平方米3700多元的价格,在呼和浩特市中山西路附近购买了一套近150平方米的商品房。

  赵新民家过去的房子是从单位分的,面积不足80平方米,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家人觉得家里越来越拥挤。“儿子请同学开个生日聚会,屋子小得都活动不开,后来干脆不往家领了。”

  “媳妇也总在耳边念叨,说谁家的新房子如何大、装修如何现代,那些乔迁新居的同事们,谈起自家的房子也是神采四射”。几年下来,赵新民终于坐不住了“买就买吧,反正手头有点闲钱,再说人活着不就图个舒心和体面么?”

  房价节节攀升,年轻人的买房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专家认为,许多早早买房的年轻人有攀比跟风、贪图享受等心理,因为在具备经济实力前完全可以租房住。此外,家家有房的老观念也不切实际,租房应成为部分人必须适应的选择。

  买房,租房,真的只有字眼上的差别吗?当下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对年轻夫妇面临的两难困境,就是鲜明的答案。

  孩子出生成“黑户”

  “专家有专家的道理,可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站在租的房子里,苏明感慨地说。

  苏明和妻子韩思今年分别32岁和34岁,老家都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农村,是典型的由“跳龙门”成长起来的“新市民”。两人均于2005年研究生毕业,目前都在内蒙古一所大学任讲师。

  苏明说,结婚之初,觉得考大学、读硕士、找工作都很顺利,工作也都在事业单位,虽然没啥积蓄、住房,可劲头很足。如今,夫妻俩时常为买房的事发愁!

  2008年,呼和浩特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67元。苏明算账说,2005年刚工作时,夫妻俩每人每月实发的工资为1240元。去年评上讲师后,每人每月的实发工资提至1540元,加上每年1500元的岗位津贴,以及他假期去兄弟科研单位“帮忙”的收入,夫妻俩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2000元,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可眼下,他们一家三口和母亲住在租的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里,每月租金900元;三个大人,每月生活费最低600元;孩子每月仅奶粉就需4桶,加上其他零散开支,每月花费在800元以上。扣除这些花费,一家人每月最多节余700元左右。

  与此同时,当地的房价却直往上蹿。记者从呼和浩特房产管理局获悉,2004年底,呼和浩特市的新建商品住房平均售价仅为每平方米1590元,目前每平方米已超过3000元。

  由于买不起房,2007年两人结婚后一直租房子住,至今已换了两次住所。考虑到收入低、房价高,夫妻俩本想先租房住,待有些积蓄时再改善住房条件,可今年1月女儿出生后,原有计划骤然被打乱了。

  苏明说,两人已到了必须要孩子的年龄。由于无房,夫妻俩目前都挂在单位的集体户上。孩子眼看快1岁了,却无法报户口,因为集体户不收小孩。

  韩思对记者说,夫妻俩本想先租房住,过几年有了积蓄再买房,可眼下看,很多方面逼得砸锅卖铁也得买“租房没啥,可孩子不能总是‘黑户’吧?再说今后孩子怎么上幼儿园、上学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