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房价几番涨落的教训后 实现软着陆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韩国:房价几番涨落的教训后 实现软着陆
2010年05月04日 09:14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韩国房价曾经大幅上涨,引发民怨,政府为了控制高涨的房价,曾经绞尽脑汁,然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的不稳定、人为操纵以及房屋供应不足。李明博政府上台后逐渐回归到尊重市场规律的调控上

   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快速恢复经济,1997年韩国政府放宽了公寓转让限制,同时,韩国央行实行低利率政策,此举虽然成功地激活了韩国房地产市场,却助长了房地产投机,也带来了房价高速增长的隐患。据韩国国税厅对首尔等9个房价暴涨地区的调查显示,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的五年半时间内,上述地区公寓的平均售价上涨了2.8倍,而同期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仅增长4%至5%。

  这段房地产市场大幅上涨的时期主要发生在卢武铉时期,当时房价高涨引发民怨沸腾,大国家党也借此攻击卢武铉政府不关注民生。

  为平抑房价,卢武铉政府采取了很多限制性措施,希望借此打击房地产投机。比如,韩国政府对全国5万至10万名拥有大量房地产的富裕阶层征收“综合房地产税”,从2005年开始,出售第二套以上房产的卖主需交纳30%的资本收益税,2007年起这一税率将提高到60%。政府又对拥有两处以上住宅者及非商业用土地按50%的单一税率课征转让税。在持有税改革方面,扩大税基,全面改革房地产价格公示制度,对高价房地产的所有人提高持有税。其次,在金融机构住房贷款方面规定额度不能超过实际市场房价的40%,而另一方面,政策又向普通工薪阶层倾斜,对面向普通市民的住宅金融公社的长期抵押贷款利率下调0.15%。第三,加快公共宅地住宅建设,加速住房供应,解决普通居民无力购房的燃眉之急。为缓解首都住房困难,分流人口,计划加快新建卫星城。

  但这些政策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人为的因素。2006年底,建设交通部长官秋秉直、青瓦台(韩国总统府)宣传首席秘书李百万和青瓦台经济辅佐官丁文秀引咎辞职。在这几位官员中,秋秉直未与有关部门妥善协商就公布新城市建设规划,使得一项原本为了抑制房价的措施被市场理解为对楼市的天大利好;丁文秀总管青瓦台的房地产政策,但却自称“我不是房地产专家”以推卸责任;而李百万虽然在官方网站上发表“现在买房将来会吃大亏”的文章,自己却从银行贷巨款购入房产而尝到甜头。

  由于卢武铉政府限制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失败,使之成为左派势力丢失政权的重要原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由于韩国房地产政策变化过快,反而造成房地产价格的不稳定。当时,李明博强烈批评韩国政府的不动产政策“如同不精明的猎人,为打一只野猪满山瞎跑,结果祸害了山里其他动物”。

  李明博政府上台后,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由于受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影响,韩国房价开始出现下滑,居民也开始出现恐慌心理,担心出现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因此李明博政府采取的是鼓励房地产业发展的策略,以刺激经济发展,努力实现韩国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韩国房价基本也是稳定的。

  房地产领域是李明博现政府实施解除限制和改革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韩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解除上届政府为防止不动产市场快速上涨而实施的多种限制性措施,并努力整顿房地产市场。这些举措包括:简化拆迁开发的各种手续,解除对首都圈房产买卖的限制,减免包括所得税、附加税等各种税费等。但对设定各地区最高限价、DTI规定等,仍然维持现状。总的来说,为防止不动产价格过快上涨,现政府采取的是取消各种政府限制,尊重市场规律的做法。

  现在的韩国政府仍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要阻止房价过快上涨,否则会引发国民不满,另一方面还要借助房地产业帮助韩国经济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在政策选择上非常慎重。以住宅供给为例,现政府一改卢武铉政府的限制供给方针,采取了加大房屋供给量来平抑消费欲望的策略,只要是市场需要,政府就千方百计加大供应。

  韩国政府自己评估,现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的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经济剧烈震荡,韩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实现了软着陆,从这一点看,现行的房地产政策是成功的。举例来说,从2009年初开始,韩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并持续出现小幅上涨。

  今年3月5日,韩国国土海洋部公布了最近全国999万栋公寓楼的市场价格,公示价格比上一年平均上涨4.9%。全国16个道和市当中,首尔(6.9%)、釜山(5.5%)等15个地区上涨,仅大邱(-0.01%)一个地区呈现下降。(记者 王刚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