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观点不一 楼市回暖解读缘何遭遇“罗生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各方观点不一 楼市回暖解读缘何遭遇“罗生门”
2009年06月18日 11:34 来源:红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和躁动。16日,招商地产董秘刘宁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作出房地产市场反转、全面复苏等结论为时过早,但能够明确的是进入金融危机后期,各种迹象和数据转好,房地产市场也在缓慢攀升,市场信心在明显回复。(中国证券报6月17日)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全国各大城市同步回暖了。奇怪的是,面对这样的结果,官方、开发商乃至百姓却有着不一样的解读,甚至彼此冲突和矛盾。至于今后会不会飘红,各方意见更是大相径庭。争论源自不同立场。而深层原因还有一个,房地产行业的水太深了,最后连难得公开的一些内容也被曲解了。

  如果你留意看报纸的话,你会发现从年初至今各地报纸内容惊人的相似:月初总结上个月的涨势,预测本月的降势。可市场总是不给面子,越说降反而涨得越快。熟悉经济规律的人会认为,这样的涨势太过诡异,不是市场正常运行轨迹。而熟稔中国“政策”房市的人则不屑一顾:在中国,任何非正常的走势最后都能被所谓的专家赋予“合法性”。

  就说楼市回暖这个事吧,从4月底说到了5月底,再到如今的6月中旬,依然还在是否回暖的迷雾中。连媒体关于楼市的报道也是此起彼伏,唱涨的,唱跌的,不一而同。

  《人民日报》日前刊发报道分析了市场供给数字庞大、有效需求不容乐观和开发商利润居高不下等数据对比,结论是“楼市供过于求,回暖根基不稳”。这或许传达了中央的部分态度,既希望挤掉楼市泡沫,同时又希望楼市在经济减速大局面前赶紧扛起来。要知道,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就是进出口、制造业和房地产。如今前两者都低迷,启动房地产引擎显得尤为必要,可房地产一旦根基不稳地回暖,成了空中楼阁,破坏力会更大。或许,物业税的呼声也恰恰在此。一句话:“小幅度赞许,同时发布预警”。

  地方政府的态度可就不同了,急切地盼望房地产回暖。原因只有一个: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的比例巨大。“4万亿”的主要筹措来源还要靠地方政府,目前已经力不从心的地方财政急需回暖的房地产输血来填补其他行业,这如同注射激素一般的手术,“快准狠”。正因于此,交易量一再攀升自然让地方政府感到欣慰,但对高退放率却宁愿视而不见。一再强调:“已走出低迷,还将进一步回暖。”

  早被地块吃撑了的房地产就不用提了。为了助推房地产回暖,假按揭、自卖自买等手段都不排除。他们既希望借金融危机之手淘汰更多对手,同时也暗示政府”土地成本太高影响利润”。开发商们决口不提利润率,而是一再哭喊资金链短缺,希望政府更卖力“救市”。现在终于有回暖氛围了,再用涨价去试探购房者心理也未尝不可,“让回暖来的更猛烈些吧”

  老百姓就不买帐了,明明受金融危机影响自己的收入锐减,本希望金融危机能让房地产行业从“暴利”蜕变为薄利。可还没见房价降多少就又回暖了。面对这种大潮岂能不恼火,假按揭、自卖自买、炒楼者投机、媒体专家“为虎作伥”等版本的解读纷纷涌现,心说:“房价降到18层地狱里也不为过。”

  如此看来,各方的解读都是有立场原因的,所做的预测也只能是有限责任。房子这种特殊商品再便宜也不可能降到白菜价,而没有购买力的需求也不能被计入需求。开发商高估了市场需求,百姓低估了房价成本(还有灰色成本呢)。另一个原因是,房地产这个行业太不透明了,外行人怎么看也看不到底。忙着GDP增长的政府也一直没有把这个行业说明白的打算。所以呢,房地产交易数量、价格等数据即使公开了,总也难免被大家“横看成岭侧成峰”了。(作者:半岛陈博)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