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上海楼房倒塌与狂欢话语分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学者:上海楼房倒塌与狂欢话语分析
2009年07月01日 11: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在建13层楼房神奇倒地后,引发了众网友的一句话评论:“2009年流行词汇:一座楼说:‘我倒!!!’于是它真的倒了。”“第一次见到房倒得这么有性格的。”“大楼说是它自己不小心摔倒的,它还说从哪里跌倒了,还会再从哪里爬起来。放心住吧。”“站着商品房,躺下骨灰盒!”“变形金刚到上海了。”“高层不流行了,规划局同意它躺下改成平房卖。”“扶起来,洗洗干净继续卖。”“这是开发商的行为艺术吗?”“此楼倒塌的意义在于,我国将多了两个支柱产业,楼房倒塌预测业、扶楼业———扶大厦于已倾。”“房子没有倒,它只是在做俯卧撑而已。”“含泪劝告其他楼房……”“肯定是一小撮不明真相的混凝土干的,周围其它楼情绪稳定。”“它其实没倒,是各位的观察角度不对。从此楼的角度来讲,是各位倒了。”与此同时,一些网友还撰写文章予以评论。有人戏仿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为文,有人惊呼“中国玻璃质量震惊世界”,有人说“这种喜出望外的愉悦,犹如看见一位穿纱裙的美女从你面前婀娜多姿地走过时突然来了个倒立,春光乍泄,一览无余……”

  笔者没有能力关心这幢楼房倒地的原因,却对它倒地的喜剧性效果与众网友的评论兴趣大增。按理说,无论里面住没住人,房倒屋塌都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但为什么上海楼房倒出了一种喜剧性效果呢?我的看法是它倒得很滑稽。英国的赫斯利特在谈到滑稽时说:“发生了一起出乎意料的事情,当这件事情与对象不谐调时就能引起人们发笑。当这个不谐调与社会习惯相悖,并且由于和人们所期望的结果相矛盾而显得更加突出时就成为滑稽。”根据这个说法,我大概可以想象大家看到这座仆地之楼的潜意识心理:上海不是汶川,今年又没闹大地震,那座本该戳在那儿的楼为何改成了卧姿?一般来说,人们都是期望楼房能够“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但它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就形成了巨大的滑稽,喜剧性效果也由此而生了。

  而众网友的评论则是对这种喜剧感效果的及时捕捉和迅速回应。当一起滑稽事件发生后,人们就憋不住要笑,只有笑出声来,积累起来的紧张情绪才可以释放。谁说国人没有幽默感?在这些评论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庄词谐用,大词小用,隔山打牛,皮里阳秋等等技巧的娴熟运用,那应该是笑声的延续。当年住在上海的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楼房一倒,底部毕见,仿佛确有无价值的东西被撕破了,让人逮了个正着。那就让我们面对那幢长卧不起的楼,重温鲁迅先生的谆谆教导吧。

  当然,面对这种狂欢话语,我也意识到它背后隐含的更为丰富的信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公众对于公共建筑的质量问题、豆腐渣工程等等相当关注。而豆腐渣工程背后的官商勾结、偷工减料等等问题却无从缓解。然而,上海这座楼的倒地一下子唤醒了人们的记忆,让人们与曾经发生的事情形成了紧密联系。当人们无法以正常的方式讨论问题时,讥讽、幽默、搞笑等等就成为人们不得不使用的话语方式。因此,这种狂欢话语看似没心没肺,其实却是痛彻心扉之后的一种扭曲表达。

  明乎此,我们也就不必对网上的言辞大惊小怪了。依笔者判断,这种含蓄、幽默又充满智慧的表达,也许就是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的真实。(赵勇)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