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土地工程” 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成都“金土地工程” 统筹城乡土地资源
2009年06月08日 14:40 来源:成都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成都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统筹土地等城乡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如何在小农经济粗放的土地资源和困扰城市发展的用地保障之间,搭建一种市场化的互惠共享机制,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成都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大规模开展以土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金土地工程”,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集中居住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既回答了城市发展“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可谓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的多赢之举。

  土地整理“搭台”

  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方法是“三个集中”,但是“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开始就面临着土地上的现实困境。

  在旧有的经济模式下,成都市耕地一直存在中低产田(土)比重较大、田块过小过多且不规整、田埂和田间道路占地较多等问题,显然不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根据测算,如果通过对这些土地进行规模整理,可整理新增耕地10%以上。此外,成都历史形成的农村居民住宅有95%都是以自然村落、院落或独户居住,用地达146万亩左右,人均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呈现“散、多、乱”状况。而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人均占有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可下降到70平方米左右,全市将腾出6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

  因此,土地整理也就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应有之义。2004年以来,成都市充分运用有关政策,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拆院并院”工作。按照规划,成都市将用8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实现投入200亿以上的资金,整理土地规模60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60万亩。项目的推进坚持 “五个结合”,即把农村土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相结合,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相结合。

  截至目前,全市市级投资项目已实施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00个,投入资金38亿元,整理面积达12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余亩,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聚居点251个,集中农民7.9万人,建成56个面积在5000-10000亩的高产稳产、有产业特色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也就是说,通过土地整理工程,为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切实加强了耕地保护,还引导了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农用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比如,2005年,蒲江县复兴乡承揽了全市首批也是最大规模的土地整理任务,新增耕地3994.8亩,吸引来了一个投资1.2亿美元的新西兰猕猴桃项目。而邛崃市羊安镇则利用整理后的良好条件,成立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规模经营,农民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就可获得土地收益金和分红500多元,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指标挂钩“输血”

  整理土地的钱从何来?为保证项目顺利推进,成都规定中心城区每征收一亩土地,从土地收益中提取2.5万元用于土地整理。然而要推进“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要为城乡全体市民提供大量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农村还需更多的资金“输血”,钱又从何来?

  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成都市作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市。2006年4月,国土资源部批复成都市第一批挂钩试点项目10个,挂钩周转指标7324亩。2008年6月,国土资源部又批复成都市第二批挂钩试点入库项目60个,其中29个项目由省厅于2008年12月以批复立项,挂钩指标16114亩。

  成都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制度,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利用市场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的机制。城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则获得了更多的优良耕地和源源不断的资金“输血”:拆院并院腾出的建设用地级差地租主要用于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资源形成互惠互补。这样,土地整理尤其是拆院并院,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土地工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载体。

  目前,第一批挂钩项目中,8个试点项目区拆旧复垦工作已经完成并验收合格。共拆除复垦零星农村居民点用地3301亩,归还挂钩周转指标2663亩,建成11个农民新居,项目区新增耕地2601亩,城镇建新区占用农用地2597亩(其中占用耕地2025亩),确保了挂钩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没有增加,项目拆旧区内农村人均用地则由150-175平方米减少到55-75平方米,使1万多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了与城镇居民居住区同质化。

  这种“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方式,还被运用于地震重灾区的重建,以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出台政策,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5市县节约的建设用地可由市国土局收购储备,资金专项用于“增减挂钩”项目区内的灾后农村住房重建。比如,都江堰市向峨乡90%以上房屋倒塌,94.5%的农户选择异地统规统建,该乡运用“建设用地指标增减异地挂钩”办法,筹集了数亿建设资金,统一规划建设可安置1.2万人的16个8度抗震设防的集中安置点。这种统筹城乡土地资源的方法,为灾后重建注入了新鲜血液。

  成都的实践证明,城乡资源互惠共享的“金土地工程”,是让农村融入新型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途径。它一方面为中心城区发展提供了土地储备,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发展;一方面又提高了农村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居住环境,并为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 付克友 王眉灵)

【编辑:傅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