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理财师建议大学生理财要多累积“经验值”

2011年09月07日 13: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7日电 新的学期开始,经过一个暑假之后,大学生们将重新回到各自的校园。在这通胀高企的年代,一些大学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开源节流,如何少花钱多办事,在安排好自己的学业之外,如何处理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支出等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理财课程。近日,中新网金融频道走访了东方华尔位于北京的总部,请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谈一谈在校大学生的理财攻略。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能够在期限内不朝父母伸手要第二次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做到将有限的生活来源做好合理支出的更是上了一个档次,因此大学生很难与理财挂上钩。但实际上,大学生们只要精打细算,在小处一点一滴地累积财富,就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轻松。”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表示,“其实在日常生活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也可以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就开始累积理财‘经验值’,让自己更有底气地接受社会的挑战。那么,在校大学生到底应该如何理财,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记账

  如何做到科学合理支配父母给予的生活费,关键是要学会规划自己的钱包,学会节流。记账作为理财的最基础手段,属于入门级别,大学生节流不妨从记账开始做起。每天记下自己的支出,一段时间之后看看,把支出分成必须花的、不必须花的、可花可不花的三类,把后两类的支出节省出来存进银行。手头上的现金少了,消费也会受到限制,同时还能得到利息。

  二、勤工俭学

  那些要想给父母减少一些经济负担,为自己增加一些实践经验的同学来说,在保证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最积极的办法就是设法增加收入。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以下几种常见的勤工俭学方式。

  1.家教

  大学生中最普遍的一种兼职,报酬也是最高的一种。家教需求绝大多数来自中小学生,他们的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惜支付每小时几十元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小学生一般50到60元每小时,初中生则到达60到80元不等。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家教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兼职选择。一方面,他们刚刚参加过高考不久,对许多大学前的知识记忆犹新,颇受中小学生家长的欢迎;另一方面,大一、大二学生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紧凑,也暂时没有临近毕业的学习压力,而家教一般每周固定一次或几次辅导的时间,只要安排合理,基本上不会影响学业。

  2.兼职打工

  大学生做兼职打工的范围很广,比如在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行业兼职做服务生;比如根据专业的不同在公司兼职做办事员、办公室助理;又比如在报社兼职做记者、撰稿、校稿等等。大学生一般更多会选择在假期找兼职工作,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业。做兼职能使自己走出校园、接触更为真实和广阔的社会,既能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更多地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获得兼职工作的信息渠道多种多样,除了学校定时更新的各种招聘信息,网络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还可以通过正规中介机构,甚至熟人介绍。需要提醒大学生注意的是,对于社会上的中介机构提供的兼职信息要慎之又慎,如果遇到要求交钱情况八成是骗子中介,切勿上当受骗。大学生在兼职打工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3.促销员

  大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到商场、超市做促销员、导购员,接触的商品一般是一些食品、奶制品、果汁饮料等。现在有很多化妆品公司也开始在各高校校区设置代理网点,代理人由大学生担任,在校园里进行直销。相对而言,这些高校直销品都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能吸引相当多的学生顾客,因此兼职大学生在完成业务方面往往并不发愁,轻轻松松达到开源的目的。在我国,大学生去超市做促销员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份兼职既可以锻炼人,又有一定收入,并且对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刺激同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很适合那些有较强成功欲的学生,因此单独拿出来介绍。

  三、接触投资领域

  除了兼职打工以外,大学生还可以接触一下投资领域的知识。

  首先,对于很多远离父母,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平日里打交道机会最多的便是银行,因此大学生理财首先应从银行开始,可以通过了解最基本的金融常识,存款利率等一些基本银行功能,学习如何独立理财,但切记一定不要办理信用卡。

  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尝试进行一些真正的投资,如股票、基金定投等。涉足投资领域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更多的是一种练习,通过对流程的直接参与,使自己更好地认识投资市场,了解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不仅开阔了眼界、培养了能力,还为日后步入社会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当然,由于大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近乎于0,投资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中新网金融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