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季末理财"鸿门宴" 警惕超短期高收益理财

2011年09月30日 08:5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理财产品的跨行业、多机构、异区域的交叉风险特征明显,一款理财产品往往需要涉及产品发行方、产品购买方、信用结构担保方或回购方、资金使用方等多家机构,很容易引发多主体间的连锁风险,若链条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一个链条甚至一个区域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此外,银行理财业务还利用表面上的表内与表外资产的数字转换,逃避现行金融监管

  临近国庆黄金周,在中秋前一度偃旗息鼓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又有抬头的趋势,原本就暗潮涌动的揽储大战,在季末时点好像更为白热化。不仅投资标的纷繁复杂,而且还花样百出。

  记者随机走访的几家银行,均有短期理财产品推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周期不等,收益率也显得颇为诱人。可是,好处绝不止购买理财产品的散户一人所得。

  据了解,以前每逢季末、年中、年底的关键性时点,一些中小银行的存款余额波动往往超过10%,甚至超过20%。一般的操作方式是,对于公司类的客户,银行会开出比平时更高的利率吸引短期存款,待时间节点过了,银行就会把资金返还给客户;而对于个人客户来说,银行一般是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形式,资金季末恰好躺在银行账上冲存款。

  各路银行“吸金”有术

  事实上,进入9月份,流出银行体系的存款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仅9月的前1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很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大存款吸收力度,业内人士透露,各银行现在都争取在本月底考核时点到来之际,迅速填补上半月欠下的存款缺口。除了高息短期理财产品外,收益率相对较低的保本理财产品数量,也将会在月末大量推出。

  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到期会自动转为存款。因此,出于存贷比的考核需要,不少银行都打“时间差”,计算考核日期发行理财产品,“吸金”招数花样多。

  较为多见的是以15到29天为周期的理财产品。此外还有短融信托类产品,例如招行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了票据、短融类理财产品,起点一般在100万元以上,年化收益率至少可达6%。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表示,近期恰逢月末、季末银行考核时点,同时企业需要用大额资金的机会也比较多,存款可能一下子被搬移,所以银行只能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留住存款,或者吸引百姓手中的闲钱来达到月末、季末的监管要求。

  事实上,虽然1天、7天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明面上是被禁止了,但在强大的考核压力下,银行的揽储冲动并未停止。虽然如今的理财产品多为半月期及以上,可是仍有变相争揽储蓄的嫌疑。

  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近日表示,中小银行普遍面临存款和流动性等难题,为了生存徘徊于违规边缘。理财产品很大程度上成为银行揽存和满足存贷比考核的工具,超高利率、超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人为制造的“一日存款”。

  中期理财绕开监管

  早在6月份,就着手监管及规范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而在8月份,银监会对各银行提出警告,要求银行不能为“冲时点”拉存款随意抬高理财产品收益率。另外,在央行扩大存款准备金率基数前,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大多投向票据市场,以此减少缴存数量,而央行新规将承兑汇票等票据类也纳入存准基数,这类产品规避缴存的功能就此失效,银行对此也就不再有热情。

  监管至今,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已大幅减少,其中7天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基本停发,只有个别银行推出极少量的超短期产品。与此同时,从8月份起,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呈下降趋势,但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却开始上扬。

  普益财富15日公布的银行理财简讯中指出,现有268款在售银行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型71款,期限7天-5年不等,预期收益率1.40%-7.00%;保本浮动收益型32款,期限7天-5年不等,预期收益率1.40%-5.10%;非保本浮动收益型165款,期限7天-2年不等,预期收益率2.00%-6.20%。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