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长假出境游 兑换外币有讲究

2011年09月30日 09:3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十一”长假期间,旅游成为了不少市民的经典选择。如何在旅游时不因花钱而心烦,出境旅游如何将因汇率等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则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支招 1 兑换外币 现金不宜过多

  目前,很多银行都有开展兑换汇率的业务,可办理美元、港元、日元、欧元、英镑、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等大币种。

  由于旅游购物主要以刷卡为主,现金主要用来支出交通、小吃等费用。浦发银行理财师何溪建议,尽量少换些外币,一般兑换3000元人民币的等值外币即可。如兑换外币过多未用完,回国后再兑换回人民币,买进卖出这一交易,以美元为例,将会造成1.2%左右的损失。

  此外,如需携带大于5000美元的等值外币出境,需向银行申请《外币携带证》之后,才可携带出国;如携带大于10000美元的等值外币出境,则需向外汇管理局申请之后方可携带出国。

  支招2 国内换币 时间不宜过早

  对于有出境旅游需求的居民来说,如何选择换汇时间也是一门学问。合理的换汇时间主要依据的是所换外币的汇率涨跌趋势。以人民币兑换美元为例,从长期看,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因此不要提前很长时间购汇。此外,目前国内外币存款利率较人民币相对低很多,如果提前很长时间购汇,外币存款在利息上会有一定损失。

  一般来讲,在出行前一两周兑换外币较为合适。何溪介绍,这期间的汇率相对较为平稳。

  支招 3 小外币种 国内先换美元

  如果您要去旅游的国家,使用结算的币种在国内各大银行不能直接兑换成当地币种,也不要着急,只需在国内银行中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在当地兑换成当地币种即可。

  不过在去之前,要问清楚所去国家是否能够接受人民币结算。由于近年来人民币走势强硬,如东南亚一些国家、韩国、俄罗斯部分地区,均可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样便可省去汇率差额和相应手续费用。

  如果不能使用,您最好在国内先兑换成一定额度的美元。这是因为美元作为流通货币,各个国家都会认可,这样较为方便。且美元的汇率相对较为稳定,而在国内兑换美元,较国外兑换美元在利率上更加优惠。

  支招4 刷卡消费 可减少手续费

  在兑换外汇之前,最好要先了解下是否收取手续费。如果有,则可以选择刷卡消费,这样可以减少手续费用。

  以美元兑换欧元为例,如果使用信用卡消费,所消费的欧元金额会首先折算成美元金额,再从美元金额折算成人民币金额。也就是说,如果在欧洲使用信用卡消费,将会经历两次换汇,这样支付的手续费较高。

  目前有不少银行都推出了面向出境游的人民币和美元双币种信用卡,当选择非美元结算国家旅游时,刷卡则以当地货币来结算,而在信用卡还款单显示为美元记账,回国后可用美元或去开户银行用人民币兑汇偿还账单。

  但要注意,在国外最好使用自己名下的信用卡,并在背后签好字,因为大多情况下,比起信用卡密码,店家更认可本人签名。

  支招5 用借记卡 应带好人民币

  不少游客出境游玩,随身携带的并非信用卡,而是没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这时就要注意,卡中最好存储人民币,以免外出游玩时扫兴。

  工行工作人员提醒,虽然携带借记卡出境时存储外币,在金额上并没有限制,但借记卡内的外币仅限在开户地使用,也就是说,卡内的外币在境外不能进行结算,不能使用卡里的外币进行任何消费。

  支招6零钱带好 留好购物单据

  在国外旅游,要注意带好小面额的零钱。何溪介绍,国外较国内的情况有所不同,如饮料多是在自助机器上购买,如地铁车票也没有人工售票。自动售票机虽然可以识别面额相对大的货币,但找零时多为硬币,并不方便携带。此外,准备好零钱,也方便给服务人员小费。

  与中国不同,旅游花钱时,国外并没有发票一说,一般来讲,购物时店家所给的收费单据就等同于发票。如果您需要办理相关退税事宜,需要留好收费单据,提前咨询相关流程,以免耽误行程。晨报实习记者 姜樊

  -消费提醒

  国内旅游也需注意用卡安全

  刷卡消费时,交易单据上签名前应注意金额是否正确方可签名。签单上的名字要与信用卡上的名字及笔迹相同,切勿签署金额空白或填写未完全的签账单。

  若发生错误或取消交易,要把错误的签账单当场撕毁;如果商家使用的是电脑联线刷卡终端,请要求销售员开立一张抵消签账单以抵消原交易再重新进行交易,或取得商家的退款证明。

  如果是在ATM机上取钱,则要注意机器是否有被人改造的嫌疑或者有陌生人形迹可疑。如遭遇吞卡、现金提取失败等问题,一定要及时拨打发卡行的统一客服电话和ATM机显示屏提供的客服电话。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