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首期凭证式国债昨起发行 兰州市仅半天销售一空

2012年04月11日 15:12 来源:兰州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开始销售。记者了解到,本期凭证式国债销售从4月10日起至4月23日,分为三年和五年期两个品种,利率高于同期定期存款0.5%以上,由于市场降息预期浓烈,不少储户为规避降息风险,纷纷出手购买国债,有着“金边债券”之称的国债再次受到市民的青睐。

  市民一早排队买国债

  昨日上午8点多,记者在庆阳路一银行营业网点门口看到,已有不少市民等候银行开门,他们都是来购买国债的。一位排队的大爷告诉记者,手上有余钱一般都是买国债,因为保本,利息要比存银行高,相比股票和基金成天担心涨跌,还是国债最适合自己。当日,我市工、农、中、建、交、招商、浦发、中信银行的营业网点同时开始销售今年首期凭证式国债。

  由于收益稳定,回报率较高,近年来凭证式国债向来是稳健投资者首选,一个早上银行额度便被“抢光”的情况屡屡发生,同样昨天也不例外。当日中午,在工商银行兰州金城支行营业室大厅内,记者了解到五年期的配额已经没有了,但依旧有不少客户前来询问。现场一位没有购买到国债的

  客户遗憾地说,没想到卖得这么好,下次一定要早点来。工作人员表示,五年期的份额近500万元,不到一个小时就销售一空。当日中午,记者来到招商银行兰州东口支行、建设银行兰州农民巷支行、中国银行兰州市东湖支行等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国债销售非常火,正式营业后没多长时间就卖光了。

  收益高于同期存款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下发的通知,本期国债分别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票面年利率仍维持在5.58%和6.15%。全国发行总额300亿元,其中三年期210亿元,五年期90亿元。三年期、五年期国债要比同期存款利率分别高出0.58个百分点和0.65个百分点。银行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购买本

  期三年期国债1万元,那么到期后连本带利会得到11674元,在银行存入1万元三年期定期存款,到期后连本带利共计11500元,五年期国债到期合计为13075元,同期存款到期合计为12750元,如果以投资资金10万元来算,到期后,三年期国债比存三年定期存款多得1740元,五年期国债比存五年定期存款多得3250元。同时,投资者购买国债后,可以到原购买机构办理提前兑取和质押贷款。

  需要提醒广大投资者的是,凭证式国债适合长期投资,但不能更名,不能流通转让,如果要提前支取,利息也要大打折扣。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下发的通知,从购买之日起,三年期和五年期本期国债持有时间不满半年不计付利息,满半年不满一年按年利率0.5%计付利息,满一年不满两年按年利率3.15%计付利息,满两年不满三年按年利率4.14%计付利息;五年期本期国债持有时间满三年不满四年按年利率5.58%计付利息,满四年不满五年按年利率5.85%计付利息。

  首次仅对个人发行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发行2012年凭证式(一期)国债有关问题的通知,本期国债按照面值向个人

  投资者发售,发售面值为百元的整数倍,本期国债为记名国债,记名方式采用实名制,这是凭证式国债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开端。同时本期凭证式国债销售方式有所转变,由各国债承销银行包销方式改为代销方式,如果过了凭证式国债的发行期,所有国债承销银行未售完的凭证式国债额度将被注销,不像以往那样可以继续发售。

  “此次凭证式国债为什么会出现投资者抢购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利率高资金安全,其次是投资者为了规避在降息预期下带来的降息风险。”在分析国债热销的原因时,工商银行兰州金城支行营业室金融理财师周忠芳这样说。他说,与其他的投资渠道比较,国债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资金安全有保障,不用担心涨跌带来的风险,在市场降息预期浓烈的背景下,降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加上刚刚公布的CPI数据,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还是更大。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在降息预期浓烈、通胀压力下,寻找一些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不少购买国债的投资者认为,今年首期凭证式国债的收益率几乎可以说已经达到国债收益率的顶点,在股票、基金、楼市收益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如此高收益、保本保收益的长期产品自然具备较高投资价值。同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的环境之下,未来还可能会进入降息通道,一旦央行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新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和国债利率也会相应调低。

【编辑:曹文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